跳到主要內容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下)


二十世紀初的內港碼頭(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承上文)

        自開埠以來,北灣一直是澳門重要的貿易港口,但由於西江河水把大量淤泥沖來,使內港的海岸不斷向外延伸,同時降低港口的水深,大大影響港口的運作。雪上加霜的是,香港開埠後使澳門作為商港的地位一落千丈,一時間人去樓空,經濟陷入蕭條中。

        為了挽救垂死的經濟,澳葡政府在1868年開始填築北灣和淺灣海岸,把原來的海灣築成直線的隄岸,由媽閣一直延伸至北灣的沙欄仔,形成今天所見的內港(Inner Habour)。在新填的土地上,政府開闢了多條街道:河邊新街(Rua do Almirante Sérgio)、火船頭街(Rua das Lorchas)、蓬萊新街(Rua do Bocage)、清平直街(Travessa do Auto Novo)、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十月初五街(Rua de Cinco de Outubro)、海邊新街(Rua do Guimarães)等街道。由於當時商務運輸有限,而且未有汽車行駛,所以街道都是以石仔舖蓋的狹窄道路。

1889年的澳門地圖,昔日環形的北灣已經被填塞為直線港口。
(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不過後來,政府發現這些街道設計未能滿足現代港口的需求,因而在1923年把內港沿岸的街道重整,開闢從媽閣廟前地,沿海直到蓮峰廟前的康莊大道,並在沿岸興建新式碼頭。由於淤泥問題長期困擾,使政府曾一度計劃把港口遷到外港或新口岸,但因為航道收窄問題,令計劃未能實行,內港一帶依然是澳門重要的港口重地。不論是漁船、貨船和客船,還是依賴內港作為停泊點,直到澳門與內地的陸路運輸出現,以及外港發展後,內港的地位才漸漸地取替。

1973年的內港舖樓(圖片來源:Karsten Petersen)
        從漁村到商港,從海灣到港口,古北灣在澳門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北灣港口見證澳門自開埠以來貿易的興衰,而澳門城區也圍繞北灣形成,不少歷史建築和遺跡也設在昔日海灣附近。然而,隨著澳門城區的發展,古北灣已經從地圖上消失,時至今天只能從一些街名中尋找這片海灣的故事。


(完)


參考資料:
  • 金國平(2000年)。《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
  • 王文達(1999年)。《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
  • 嚴忠明(2006年)。《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早期澳門城市發展史研究》。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邢榮發(2007年)。《明清澳門城市建築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
  • Baracho, C.(1998年5月)。《澳門中世紀風格的形成過程》。《文化雜誌(第三十五期)》。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