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世紀初的內港碼頭(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
(承上文)
自開埠以來,北灣一直是澳門重要的貿易港口,但由於西江河水把大量淤泥沖來,使內港的海岸不斷向外延伸,同時降低港口的水深,大大影響港口的運作。雪上加霜的是,香港開埠後使澳門作為商港的地位一落千丈,一時間人去樓空,經濟陷入蕭條中。
為了挽救垂死的經濟,澳葡政府在1868年開始填築北灣和淺灣海岸,把原來的海灣築成直線的隄岸,由媽閣一直延伸至北灣的沙欄仔,形成今天所見的內港(Inner Habour)。在新填的土地上,政府開闢了多條街道:河邊新街(Rua do Almirante Sérgio)、火船頭街(Rua das Lorchas)、蓬萊新街(Rua do Bocage)、清平直街(Travessa do Auto Novo)、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十月初五街(Rua de Cinco de Outubro)、海邊新街(Rua do Guimarães)等街道。由於當時商務運輸有限,而且未有汽車行駛,所以街道都是以石仔舖蓋的狹窄道路。
![]() |
1889年的澳門地圖,昔日環形的北灣已經被填塞為直線港口。 (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
![]() |
1973年的內港舖樓(圖片來源:Karsten Petersen) |
(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金國平(2000年)。《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
- 王文達(1999年)。《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
- 嚴忠明(2006年)。《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早期澳門城市發展史研究》。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邢榮發(2007年)。《明清澳門城市建築研究》。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
- Baracho, C.(1998年5月)。《澳門中世紀風格的形成過程》。《文化雜誌(第三十五期)》。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