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下)

1940年代士多紐拜斯大馬路的街牌,為澳門第二代水泥街牌。
(承上文)

        在二十世紀初期,第一代街牌被新款的街牌所取代,這批新款街牌設計為現今街牌的雛型。有別於以石塊製造,第二代街牌是一塊由水泥製成的長方形街牌,而且添上了街道的中文名字。街牌的中葡文字各佔一半,上為葡語,下為中文,與今天的模樣相當接近,除了中文名字是從右至左閱讀。從第二代街牌設計,可見政府也考慮到漢語的普及性,但這款街牌在1960年代被取替,而新款街牌正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瓷磚街牌。

愛都酒店遺址上的第二代街牌,但已經被拆除。
        第三代街牌最大的特色是以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本,藍色和白色的主調為街牌的特徵。由於當時葡萄牙人管治澳門,為了突顯葡語的地位,所以街牌中的葡語名稱佔了左面四分之三的面積,而中文則佔右面四分之一的面積。早期的漢字是採用毛草字型,字體較大,但後來改為模板,文字也顯得較細。這款街牌一直沿用了半個世紀,而且成為了澳門街道的一大特色。

海事博物館大樓上的河邊新街街牌,時至今天依然保留著回歸前的直書模式。
        澳門回歸後,雖然瓷磚街牌依然保留下來,但民政總署對設計作出修改。修改後的街牌,中葡名稱所佔一半,漢語在上,葡語在下,而中文名字改為第二代的橫書。即使大部分街牌已換上新的設計,但澳門歷史城區內的一些街牌,好像媽閣廟前地(Largo do Pagode da Barra)、高樓街(Rua Do Padre Antonio)、議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及大三巴街(Rua do S. Paulo)等,依然沿用回歸前的設計,採用舊有的直書式樣。除此之外,一些葡文名稱太長的街牌同樣會採用直書式樣,如羅理基博士大馬路(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

觀光塔前地上的街牌,採用中文為上、葡語為下的設計。
        澳門街牌面世近一個半世紀,從最古老的雲石街牌,演變為今天的葡式瓷磚街牌,見證澳門歷史及街道管理的變化。時至今天,澳門街牌依然被視為街道最大的特色,更富歐陸風情。即使是葡萄牙本國,也未見有如此大規劃地使用瓷磚街牌,加上牌上印有中葡兩語,更是獨一無二的設計。如此珍貴的古老街牌,筆者認為無需急於收藏博物館,當局反而應該重視這批文物,至少也讓公眾了解這件每天經過的石牌,原來蘊藏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