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前正街66號唐樓,儘管是一棟簡單的住宅建築,但卻是相當具有特色現代建築。 |
儘管這些建築在歷史不過百年,也沒有花巧複雜的外觀,但正如它們截然不同的現代風格,向人們訴說經常被忽略的二十世紀「摩登」(Modern)風潮,以及近代澳門的城市發展。「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泛指二十世紀初期為追求「現代」而出現的新建築,但為何人們渴望尋求這樣的變革?
經歷過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後,建築在材料和結構上出現飛躍式的發展。鋼材採用於建築結構,水泥和鋼筋混凝土的廣泛使用,加上科學應用在建築結構和力學上,使建築的高度和跨度出現前所未見的突破。儘管建築上的「硬件」大躍進,風格仍拘泥於傳統樣式,「復興」(Revivalism)一時盛行起來,各種模仿古希臘、古羅馬及哥德式的建築在歐美地區出現。
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落成於1851年,作為「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的場所。建築由鋼鐵、玻璃為當時新穎的材料,為工業革命的時代標誌,也為二十世紀現代建築帶來啟示。 |
落成於1918年的瘋堂斜巷7號,雖然採用鋼筋混凝土為材料,帶有強烈的新古典風格。在二十世紀初期,新古典主義依然是澳門主要的西式建築風格。 |
建於1925年的塔石青少年藝文館,前身為助學會大樓,由伯爾熱設計, 屬於裝飾風藝術風格,是澳門早期的現代建築。 |
自十九世紀末,葡萄牙人把澳門城區的土地擴張至整個半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政府積極發展塔石、望廈等地區,以及改造歷史悠久的舊區。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對建築存在大量需求,當時本地公共建築主要由葡人建築師設計,而他們受到摩登思潮的影響,使現代建築得到嘗試。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吳煥加(1998年)。《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上)》。台灣: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 劉先覺與陳澤成(2005年)。《澳門建築文化遺產》。中國:東南大學出版社。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8年)。《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澳門基金會。
- 吳志良、湯開建與金國平(2009年)。《澳門編年史(第五卷):第五卷 民國時期》。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