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提督馬路與高士德大馬路交界的紅街市,為澳門最古老的街市建築之一,也是本地首座現代市場建築。 |
自十九世紀末,葡萄牙人把澳門城區的土地擴張至整個半島,並發展舊城區附近的地區,如開闢雀仔園坊和新橋區、重建望德堂坊等。由於舊城區的環境雜亂無章,經常發生火災和瘟疫,因此在規劃這些新坊區時,考慮到交通、綠化、衛生、生活等方面。新建的雀仔園坊和望德堂坊被劃為方格形,而新橋區則是以三盞燈(即嘉路米耶圓形地,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為中心的楔形街區,區內除了有筆直的街道外,也劃出區域用作墟市,便於政府進行管理。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政府把發展藍圖擴展至昔日的望廈村,讓該區重新開闢為住宅區。整個廣闊的新街區,由高士德大馬路、美副將大馬路、罅些喇提督大馬路及士多紐拜斯大馬路等主幹道組成,區內以街巷劃為方形街區,而主幹道上種有樹木。在街道兩旁築有多棟別墅,融合新古典風格及裝飾風藝術元素;而為了滿足居民的生活,政府在該區也建造一座新街市,也就是今天的「紅街市」。
美副將大馬路的別墅建築,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具有新古典主義及裝飾風藝術特色。 |
除了富有現代感的外觀,巴斯托對新街市的空間佈局作深入規劃。街市外部建有圍牆,原本設置了汽車和行人入口,兩側種植草坪綠化,但這些設施在後來的改建中消失了。另外,在街市頂構想設有一座「平台花園」,四座小塔樓作為露天茶座,而這一構想並未落實。除此之外,建築兩側開有天井,並以U字型方式在天井周邊設置售賣區,四周設有寬闊的通道,而街市的設計周詳地考慮了室內空間的自然通風與採光。
建於1939年的雀仔園街市,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由著名建築師陳焜培設計,風格簡潔並遵重「形隨功能」的原則,為雀仔園坊的心臟建築物。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劉先覺與陳澤成(2005年)。《澳門建築文化遺產》。中國:東南大學出版社。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8年)。《澳門史新編(第三冊)》。澳門:澳門基金會。
- 呂澤強(2014年11月)。《融合Art Deco和原創風格的紅街市》,《澳門雜誌(第102期)》。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
-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2014年12月)。《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文化地圖》。澳門: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