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隆炮竹廠的水道,由於水道已經成了一潭死水,所以發出陣陣惡臭。 |
回到上世紀70年代,氹仔依然是一座海島,居民交通還是以船舶為主。對氹仔各爆竹廠而言,若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碼頭和船隻,將會對貨物和物資運輸有重大的幫助。不過在眾家爆竹廠中,只有兩家「行頭老大」——廣隆泰號和益隆號才擁有這項優勢。益隆炮竹廠內有一條水道,連接泥基並經過黑橋出海,而這條水道被稱為「涌」。船隻會直接駛往位於內港的「益隆碼頭」(即6C號碼頭)。
這個交通設施對益隆號帶來極大的方便,使澳門總行和氹仔廠房的物資和貨物能直接運送。只要貨船駛內水道,抵達益隆號的河涌,工人們便能直接上落貨物,然後把貨物運送到目的地。不過,隨著1950年代起,黑橋泥基河床淤泥愈來愈多,使水位不斷減少,而潮退時更要停航。結果在1960年代開始,船隻駛入水道時都需要工人拉著船纜前行,才能駛入爆竹廠內。
爆竹廠的「師傅廟」,廟內供奉李靖,而澳門只有益隆在工廠內設廟。 |
在益隆炮竹廠的上落貨點附近有一間小祠廟,奇怪的是小祠供奉的並非爆竹先師李畋,而是唐代名將李靖。小祠廟位於易燃品儲存區後,接近工廠的水道和大水塘,它為長期從事危險工作的工人們帶來精神的保祐。另外,今天在益隆炮竹廠對面的泊車場也曾經是益隆炮竹廠的宿舍和大貨倉,而且附近還有一片空地來進行試驗爆竹。可惜,在2003年該區的建築被拆卸。
由於遺址內有不少建築面對倒塌的危機,所以廠方也會派有修理部份建築。 |
益隆炮竹廠遺址見證了南海地區的爆竹業延伸至澳門,以及在澳門興衰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它不僅完好呈現昔日爆竹製作的流程和生產設施,也為澳門近代工業史留下非常珍貴的實例。與此同時,益隆炮竹廠對氹仔居民是一份重要的集體回憶,因為大部分居民也曾經從事相關工作,或曾在工廠生活過。更珍貴的是,隨著氹仔的急速發展,益隆炮竹廠遺址成為僅存的幸存者,也是華南地區最具規模、保存得最完整的工業遺址,可見它的保留不但填保了這段重要的歷史空白,也為後世留下珍貴的見證。
近年益隆炮竹廠遺址的活化呼聲不斷,但無奈業權問題把活化計劃一拖再拖,這座約90年歷史不知何時才能轉生,為世人講述澳門爆竹業的故事,以及它的前世今生……
(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默聞(2002年4月)。《極具價值的近代工業作坊 益隆炮竹廠廠址系統留存》。《澳門雜誌(第二十七期)》。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
- 陳煒恆(2009年5月)。《從益隆炮竹廠的興衰看氹仔炮竹業變遷》。《海島迴瀾(創刊號)》。澳門:民政總署路氹歷史館。
- 黎鴻健(2013年)。《氹仔炮竹業》。澳門:澳門文化局。
- Pinheiro, F. V. & da Costa, G. (2005). "Yec Long Firework Factory: A Chinese Relic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HKIA Journal Issue 41".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