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隆炮竹廠遺址,它是澳門最大的工業遺址,也是保存較完整的爆竹業遺址。 |
(承上文)
1925年的台山爆竹廠爆炸事件,不僅是因為爆竹廠存放大量易燃品和爆炸品,令火災失控,更重要的是廠房設立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讓災難造成極多的傷亡,成為不堪設想的災難。為免日後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政府下令所有爆竹廠必須遷到離島區經營。當時遷到氹仔的炮竹廠,包括益隆、謙源和廣興泰等,這些廠房主要是進行生產的危險工序,但一些不涉及危險工序和危險品存放的倉庫和廠房可以保留在澳門半島。
同時,為確保公眾及工業生產安全,政府還訂下多項安全措施,包括成立危險品生產安全委員會專門負責相關工作;要求工廠每年需要續領牌照;對危險品入口上需要經過多重嚴格審查和監管等。這些措施務求讓工業生產意外的風險降低,而事實上這些措施也能發揮有效的監督機制。在益隆炮竹廠遷往氹仔後的,曾在一年內發生最少兩次大爆炸,造成多人傷亡及破壞。結果,爆竹廠被當局下令強行停業,直到工廠的安全管理達到要求為止。
在1930年的統計,由澳門出口的爆竹貨值為150萬元,約出口總值15.5%,可見當時爆竹業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行業。爆竹業並沒有因為遷移至氹仔而受到影響,而行業也因而與氹仔歷史和民生形成緊密的關係。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使內地與澳門在原料上供應受到阻塞,因而出現一段停滯期。在1940年,氹仔僅有3座爆竹廠,分別是益隆、謙源和廣興泰,當中以廣興泰炮竹廠為最具規模的。
對氹仔的老街坊來說,擯爆竹是家家每晚必做的工作,這些加工工序成為昔日氹仔幫補家計的方法。(圖片來源:黎鴻健,《氹仔情懷》) |
經過抗戰的停滯期後,爆竹業在50至70年代步向全盛時期。氹仔在1952年的人口約為八千人,而當中有二千人在爆竹廠內工作,這還不包括分發加工的家庭。當時的生產除了前期涉及危險工序之外,其他較為安全的工序都會分發到其他居民。居民為幫補家計而日以繼夜地進行鑿炮、擯炮等加工工作,小孩同樣也要幫忙,幾乎全氹仔男女老幼都在參與炮竹生產。
氹仔的爆竹廠數量也大幅增加,除了原來的益隆、謙源和廣興泰,光遠、謙信、廣興泰、寶昇、同昌和合利等炮竹廠紛紛設立,當中寶昇炮竹廠在1960年成立,為氹仔最遲成立的炮竹廠。爆竹業在20世紀中葉騰飛的原因,不單是因為原料回復供應,也是由於內地實行封閉政策和政局動盪,使澳門製造的爆竹能順利銷售到歐美國家,成為重要的外銷品之一。
在1958年時,爆竹出口是出口總值的20%;到了70年代時,澳門出口的爆竹與煙花貨值為2,000萬元,可見鼎盛時期的炮竹業成為澳門貿易中極為重要的出口品。雖然爆竹業有助氹仔居民的生計,但生產時所引發的工業意外依然時常發生,幾乎所有炮竹廠都發生至少一次嚴重事故。除了益隆炮竹廠,光遠炮竹廠發生的爆炸事故更令工廠全毀,死傷無數。
即使是危險性較低的「焙引」工序,也可能因工人疏忽而引發火災,造成傷亡。在氹仔沙崗墳場內設有「炮竹先友墳場」,專門為因意外身亡的「工友」作安葬之用;而爆竹廠也會舉行「送火神」儀式以安撫工人和死者。不過氹仔居民依然十分投入參與爆炸生產,因為爆炸生產是少數維生的方法,在炮竹業空前盛況的背後,不少居民以血和汗支撐著它的光輝。廣興泰炮竹廠內的工作間,儲水庫是廠內常見的設施,一旦發生爆炸將起到關鍵的作用。(圖片來源:黎鴻健,《氹仔情懷》) |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陳煒恆(2009年9月)。《從益隆炮竹廠的興衰看氹仔炮竹業變遷》。《海島迴瀾(創刊號)》。澳門:民政總署氹歷史館。
- 陳子良(2001)。《澳門百業三編》。澳門:培正中學史地學會。
- 黎鴻健(2010)。《氹仔情懷》,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張卓夫(2001)。《海島風華》。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