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炮殼機,又稱「炮竹凳」,用在「上紅紙」的工序上。(圖片來源:澳門博物館) |
(承上文)
除了製造火藥外,爆竹製作還需要製作炮殼。所謂「炮殼」是指捲著火藥和引線的外殼,因這項工序無需涉及火藥,所以與火藥和引線製作工序相比較為安全。炮殼一般不是由爆竹廠生產,而是從本地或內地的炮殼廠訂講。炮殼生產工序包括捲炮殼、上紅紙、鑿底、切炮、勒殼、埋餅、表筒口和槍筒口,共七個環節,當中部份工序由爆竹廠自行完成。炮殼製成後都會存放在倉庫內,直到需要時使用。需要使用時,炮殼會先經過曬乾以驅除濕氣和防止發霉,以避免影響其後的工序和爆竹的質量。
炮殼製作的首項工序是捲炮殼,又稱「扯筒」,指把紙張捲成筒狀的步驟。在捲炮殼前,工人需要將紙張裁剪成一定尺寸,以方便捲成適當大小的炮殼紙,這個步驟被稱為「裁紙」。製成炮殼後,工人將紙張捲成筒狀,中間穿上鐵針來保留空間,方便用作加入火藥和引線。炮殼捲成後,便要進行「上紅紙」的工序。
上紅紙又被稱為「禙筒」,顧名思義是在炮殼表面裝上紅色的紙張。上紅紙的原因本是為了防水,後來的是作為裝飾之用。炮殼表紙為紅色的原因,當然是與「年獸」害怕紅色有關。在炮殼紙表面捲上紅紙後,工人需要利用搓炮殼機將炮殼壓緊,這個步驟被稱為「鑿底」。搓炮殼機又被稱為「炮竹凳」,利用木材製成且上有推臂,通過推動搖擺的推臂把炮殼捲實。然後,工人會對炮殼進行一些修補工作,即所謂的「切炮」,以確實炮殼的形狀相近,不會影響接下來的工序。
路氹歷史館內的「切炮」工序模型。 |
「表筒口」的工序是指以砂紙覆蓋並用漿糊貼在六角形的炮餅頂部,等待曬乾後才能進入下一個工序。曬乾後,工人會進行「槍筒口」的工序。她們會用竹枝把炮殼口的砂紙刺穿,以形成一個個圓洞作「入藥」的工序。表筒口的砂紙能防止在入藥的過程中,火藥流入炮殼之間的空隙中,減少不必要的原料流失。工人會以四至六枝竹枝同時進行槍筒口的工作,這樣能加快工作的速度。由於兩個工序都是較為簡單,所以多由女工或女童負責進行。
(待續)
參考資料:
- 陳子良(2001)。《澳門百業三編》。澳門:培正中學史地學會。
- 黎鴻健(2010)。《氹仔情懷》,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張卓夫(2001)。《海島風華》。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