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迪加爾,位於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Haryana)之間,也是兩個邦的首府。 |
昌迪加爾的誕生源於1947年的「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當時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結束,但印度教徒(Hindus)和伊斯蘭教徒(Muslims)之間嚴重的矛盾下,使巴基斯坦(Pakistan)從印度分裂出來。巴基斯坦獲得了旁遮普邦(Punjab)的西邊土地來立國,並以原旁遮普邦的首府拉合爾(Lahore)作為首都,所以旁遮普邦是失去了自己的首府。同時,難民不斷從巴基斯坦逃往到印度,但旁遮普邦的城鎮又欠缺基礎設施,供水、醫療、教育和衛生等都未能解決,因而新政府有了建立新城市的想法。
1947年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難民進行逃亡。 |
從1948年,政府開始對新城進行選址,最後選擇西瓦利克山脈(Siwalik Range)山腳的小村落作為建立新城市的地方,並命名為「昌迪加爾」,意思為「力量之神的碉堡」。其後,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Nehru)在1950年發表對新城市的展望:「讓這座新城市象徵自由的印度,以及對過去傳統的解放……對國家未來信念的展示。」【註一】 這番言論說明昌迪加爾是新印度城市中的典範,同時顧及人民的生活。即使是「貧民中最貧困的人」(The poorest poor)也能享有供水、排污和供電等設備。
美國建築師梅亞的昌迪加爾,城市呈扇形展開。(圖片攝於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 |
由於當時印度缺乏建築師,所以政府聘請外國城市規劃師來設計昌迪加爾,最初他們找到美國建築師亞伯.梅亞(Albert Mayer)及他的團隊負責任務。考慮到當時的城市規劃的概念,梅亞的昌迪加爾呈扇狀展開,城市結合住宅、商業、工業、休閒用途,也能容納50萬人口。
梅亞寫下的昌迪加爾內購物區。(圖片攝於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 |
當時,在他寫給尼赫魯的信中認為,這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城市。可惜事與願違,他的助手馬太.諾維斯基(Matthew Nowicki)因空難喪生,使梅亞自覺不能承擔任務而請辭。不久,柯比意與他的團隊接下了建造昌迪加爾的任務,雖然他們重新規劃整個城市,但梅亞有不少理念和設計都被保留下來。
註釋:
註釋:
- 【註一】原文:“Let this be a new town symbolic of the freedom of India, unfettered by the traditions of the past… an expression of a nation’s faith in the futur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