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三巴下: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廿一世紀變幻中的澳門歷史城區(二)


        每次經過議事亭前地時,路上從不會感到孤單,無數旅人與你一起同行,向共同的目的地進發。兩旁有數不清的店舖,不管是週一或週日、年頭或年尾,這區全年保證和年宵墟市一樣「墟冚」。來到大三巴腳,見到的是遊客們拍照留念,到處一遊後,便迅速離開……這就是每天發生在大三巴下的事情。總覺得在「澳門歷史城區」,跟在威記的大運河購物中心一樣,在被歷史、西式建築美化包裝的購物街中行走。到底這裡是為旅客而設的「歷史」購物街,還是屬於居民們的文化遺產?


活著的歷史、活著的城區

在十九世紀時,大三巴依然是宗教聖地,每年都會舉行彌撒。
        記得2005年,當世界遺產委員評審「澳門歷史城區」時給予評價,其中一項表示,「『澳門歷史城區』是中西生活社區有序的組合,從歷史到今天,都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密不可分。」

        的確,歷史城區不僅由建築與街道等靜態部分組成,更包含住在城區內的居民。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Kevin Lynch曾經表示,城市裡動態的元素,尤其是人的活動,跟靜態的元素同等重要。四百年來,居民來到媽閣廟內祈福,神誕時舉行神功戲賀誕。教友們到教堂進行禱告,在節慶舉行聖像巡遊降福。在廟宇和教堂前,人們在廣場上聊天休憩,然後在古老的大街漫步……

        不論是錢納利筆下的素描,還是攝於上世紀的老相片,澳門城區保留的不僅是建築物,更是居民的生活習俗、商業活動、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等動態元素,使「澳門歷史城區」不是一座過去的、存在於「歷史」中的古建築群,而是蘊含生命,存活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歷史城區。那正是「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所在。


非旅客請勿入內!

今天的大三巴卻成為旅遊聖地,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地方。
        今天的議事亭前地和大三巴石級下,卻是遊客和商舖的天地。媽閣廟內不再是天后的信仰者,而是源源不絕的旅客。議事亭前地上一家又一家為居民服務的老店在消失,取而代之是手信店、藥房、品牌名店等,向旅客殷勤招手的商店,成為一處被歐式建築美化的購物中心。居民已不在玫瑰堂前休憩,反而購物團團友會坐在前地上休息。當大家指責有人把大三巴成為廣告的佈景板時,事實上它早已是一座巨型的佈景板,供旅客們打卡拍照來紀念這次文化之旅,並向遠方的親友宣傳澳門旅遊。

        自澳門申遺成功後,「澳門歷史城區」變成獨特的文化與旅遊資源,「東方拉斯維加斯」不再只是娛樂之城,而是增添了文化的光環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在大力地「活化」和開發下,十年過後,「澳門歷史城區」漸漸成為旅遊區。老餅們在話當年時,慨歎昔日寧靜的小城已經成為記憶,被排山倒海的旅客所打破。事問今天,有誰願意停留在議事亭前地上,又有誰願意走進大三巴街呢?

        當主教座堂在門外貼出「非天主教徒請勿入內」,嚴拒遊客和部份居民到來,來捍衛教堂的神聖和清靜。事實上,「澳門歷史城區」早已無形地貼出「非旅客請勿入內」的隱形告示。


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

媽閣廟前的海岸和漁民不在,今天只見數不盡的遊客。
        當年,我們或許會大聲說,這是屬於澳門人的「世界遺產」,但今天居民被驅逐、被遠離,為的是成就那處「旺得很」的旅遊區。儘管我們把「澳門歷史城區」恭手相讓,但依然無法容納數不盡的旅客。鄰近世遺的文物古蹟於是被重新開發,經過新一輪活化後,成為全新的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更多的「文化旅遊」路線規劃出來,讓遊客走進澳門各區,感受本地的歷史與文化。如果今天在「澳門歷史城區」出現的是真正的文化旅客,這樣的建議確實能讓旅他們更能了解澳門,更容易看到真實的澳門風貌。

        可惜,有怎樣的賣點就有怎樣的旅客。在新鮮出爐的《Lonely Planet》「2015年十大最佳旅遊地區」,澳門「榮幸」被推選為其中的一處地方,而評審在介紹時,以超越拉斯維加斯的賭城為首要賣點,其次是代表多元文化的「土生葡人菜」,看來澳門吸引的旅客,多是賭客、「鳩鳴」團員和食貨,而非真正體驗風土人情的旅客。

        不斷地「活化」文物,開發更多文化景點,製造更大的、為旅客而設的環境泡沫(Environmental Bubble)。這樣不僅未能討好現有的「文化旅客」,浪費文物復甦的機會,而盲目地把旅客分流到其他社區,對居民的生活帶來滋擾,連屬於居民們的一份寧靜也被奪去,節慶活動成為旅客的娛樂節目,或許再過十年,「澳門歷史城區」被淪為一座中葡文化交融的主題公園,只留下苟延殘喘的古老建築,而歷史城區早已名存實亡。


還歷史城區一份寧靜與生命

女媧廟旁邊開設了衣服店,而購物商店在歷史城區可謂無處不在。
        近日,政府正就《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進行諮詢,主要環繞「澳門歷史城區」的景觀管理、建築限制、城市肌理的維護和建築的修復準則。毫無疑問,整個世遺城區的景觀和面貌不斷受到城市急速發展的影響,山不高,水不在,超高樓與新填海掩蓋昔日的「天主聖名之城」。

        然而,「澳門歷史城區」的內在生命力同樣遭到侵蝕,當世遺成為景點、變成商品、淪為購物城時,我們是否應反思「澳門歷史城區」的發展方向?發展,不一定單純為了推動經濟,而也應該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上考慮,特別是歷史城區關係到朝夕相對的市民,這才能使「澳門歷史城區」回復生命力,讓世界遺產達到永續發展,而非一個旅遊商標。


(本文於2014年12月7日刊登在《論盡媒體》:http://aamacau.com/2014/12/07/大三巴下: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