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與柯比意,在他們的意志下建造了昌迪加爾。 |
(承上文)
1951年,柯比意來到印度後,便著手規劃昌迪加爾。經過多年的思考,柯比意的設計不是把自己的理念直接強加在新城,而是對印度的環境氣候等方面進行研究,藉此設計一座能符合國家、人民和未來發展的新首府。
柯比意的昌迪加爾最大的特色之一,正是由60個長方形「小區」(Sector)構成,而小區由被稱為「7Vs」的道路系統所連接。柯比意的「7Vs」道路系統,是指把道路分為七個等級,每級的道路負責城市各處運輸以及車速。「V1」的道路連接昌迪加爾城的出入主幹道,也是所有道路中車速最高的道路。「V2」是市內最主要三條大道,分別是連接行政區(Capitol)的「人民大道」(Jan Marg)、把火車站、工業區和大學連成一線的「中央大道」(Madhya Marg)、及分隔第一階段規劃及其後規劃的「南大道」(Dakshin Marg)。至於「V3」的道路,則是連接各區的主要道路。
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內的城市地圖。城市由60個小區和「7Vs」組成。(圖片攝於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 |
另外,柯比意在昌迪加爾最初的草圖中,也以人體作為設計的原則,當中最早規劃的小區是「大腦」和「心臟」。昌迪加爾的「大腦」位於城市的第一區,即行政區;而「心臟」則設在城市中央的第17區,是城市的市中心(City Centre)和商業區。另外,位於城市西邊的旁遮普邦大學(Panjab University)是她的「右手」,在東邊市區外的工業區則是「左手」,而市內的「7Vs」道路系統是人體的「骨骼」。
在柯比意最初的草圖中可以看到昌迪加爾以人體為設計基礎。(圖片攝於昌迪加爾建築博物館) |
相反,昌迪加爾給予人們現代的西方城市的感覺:現代的建築物取締了傳統的印度小屋,顯得千篇一律和單調的感覺;街道是十分整齊和規律的,路攤區較少出現,而衛生的情況是較為清潔,也不見牛隻和馬匹的蹤影。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或許昌迪加爾更有「家鄉」的感覺……
(續下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