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六)

搓炮殼機,又稱「炮竹凳」,用在「上紅紙」的工序上。(圖片來源:澳門博物館)

(承上文)

        除了製造火藥外,爆竹製作還需要製作炮殼。所謂「炮殼」是指捲著火藥和引線的外殼,因這項工序無需涉及火藥,所以與火藥和引線製作工序相比較為安全。炮殼一般不是由爆竹廠生產,而是從本地或內地的炮殼廠訂講。炮殼生產工序包括捲炮殼、上紅紙、鑿底、切炮、勒殼、埋餅、表筒口和槍筒口,共七個環節,當中部份工序由爆竹廠自行完成。炮殼製成後都會存放在倉庫內,直到需要時使用。需要使用時,炮殼會先經過曬乾以驅除濕氣和防止發霉,以避免影響其後的工序和爆竹的質量。

        炮殼製作的首項工序是捲炮殼,又稱「扯筒」,指把紙張捲成筒狀的步驟。在捲炮殼前,工人需要將紙張裁剪成一定尺寸,以方便捲成適當大小的炮殼紙,這個步驟被稱為「裁紙」。製成炮殼後,工人將紙張捲成筒狀,中間穿上鐵針來保留空間,方便用作加入火藥和引線。炮殼捲成後,便要進行「上紅紙」的工序。

        上紅紙又被稱為「禙筒」,顧名思義是在炮殼表面裝上紅色的紙張。上紅紙的原因本是為了防水,後來的是作為裝飾之用。炮殼表紙為紅色的原因,當然是與「年獸」害怕紅色有關。在炮殼紙表面捲上紅紙後,工人需要利用搓炮殼機將炮殼壓緊,這個步驟被稱為「鑿底」。搓炮殼機又被稱為「炮竹凳」,利用木材製成且上有推臂,通過推動搖擺的推臂把炮殼捲實。然後,工人會對炮殼進行一些修補工作,即所謂的「切炮」,以確實炮殼的形狀相近,不會影響接下來的工序。

路氹歷史館內的「切炮」工序模型。
        當炮殼製作完成後,工人需要將一粒粒炮殼放在六角形的木盆中砌成「餅」形,所以工序被稱為「埋餅」。埋餅用的木盆被稱為「埋餅模」或「六角盆」,一餅約有1,009粒炮殼,製成六角形的原因是因為方便儲存和進行接下來的工序。炮殼砌成後,工人將炮殼以浸泡過油的麻線圍邊並勒緊,製成「炮餅」,這個工序為「勒殼」。由於勒殼需要的力氣較大的人進行,所以工序多數由男工負責。

        「表筒口」的工序是指以砂紙覆蓋並用漿糊貼在六角形的炮餅頂部,等待曬乾後才能進入下一個工序。曬乾後,工人會進行「槍筒口」的工序。她們會用竹枝把炮殼口的砂紙刺穿,以形成一個個圓洞作「入藥」的工序。表筒口的砂紙能防止在入藥的過程中,火藥流入炮殼之間的空隙中,減少不必要的原料流失。工人會以四至六枝竹枝同時進行槍筒口的工作,這樣能加快工作的速度。由於兩個工序都是較為簡單,所以多由女工或女童負責進行。



(待續)


參考資料:
  • 陳子良(2001)。《澳門百業三編》。澳門:培正中學史地學會。
  • 黎鴻健(2010)。《氹仔情懷》,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
  • 張卓夫(2001)。《海島風華》。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