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雖非落雁,亦非羞花,僅賴其資,瑪麗亞仍能引發此番轟動。」
Não he tão fermosa, nem tão bem parecida. Que, por seu dinheiro Maria arma tanta briga.
這首民謠傳唱了古爾露與羅郎為莫烏拉(瑪麗亞)而爆發的「戰爭」。在1710年8月22日,一對新人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新郎是一名廿八歲的軍官,新娘則是一位十歲的小姑娘,而場外有多名武裝人士戒備,擔心有人隨時突襲搶親。
這是一段震撼整個澳門城的愛情故事,甚至激起一場「內戰」……
渡海而來的私生子
故事回到四年前,即1706年,男主角的名字為古爾露(António de Albuquerque Coelho),他率領自己的船隻來到遙遠的澳門港。這位船長有着很有趣的身份,他的父親是葡屬巴西的帕拉(Pará)總督卡瓦略(Antônio de Albuquerque Coelho de Carvalho),不單是一名貴族,也是優秀的將領和官員;他的母親拜羅斯(Angela Barros)則是一名巴西混血兒,古爾露是這兩人的私生子。雖然說是私生子,但古爾露的父親並沒有放棄他,不但讓自己的名字授予孩子,更供書教學。當古爾露成年後,他成為了一名船長,駛乘船隻到葡萄牙和印度。
經歷八年的時間,年輕士兵已經成為一名船長,率領「聖地聖母」號前來澳門,但不幸地遇上颱風,差點就葬送海中,幸好船隻能駛入港口。然而,古爾露的帆船幾乎是大破,工匠們表示需要花上兩年時間才能修理完成,他和船員只好留在這個遠東港口。
澳門,一座孤兒之城
十八世紀初的澳門經歷遷海令及與荷蘭人的衝突等打擊後,正慢慢地回復起來,但城市的盛況已不能與百年前的「白銀時代」相比。雖然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貿易港口,但在這個城市裡如果不算華人和黑奴,最多是葡人婦女及神父,而葡人男子在城內屬於少數,他們若不是駐防的士兵,就是等待出海的商人。聖老愣佐堂稱作「風信廟」、主教座堂稱為「望人寺」的故事,是源於葡人婦女在兩座高地上的教堂一邊祈禱,一邊等待丈夫的船隻回家,這可以說那個時代的反映。
每天期盼不一定有所回報,一些人不幸地葬身大海或異地,留下在澳門的遺孀和兒女,這是經常發生的。為了處理死者遺產的問題,澳門設有「孤兒法官」(Juíz dos Órfãos)的職位,負責處理遺產繼承的安排,而這個職位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存在。對孤兒來說,他們在長大後經商或從事其他工作,生活倒不是太大問題。然而,孤女們的生活就非常困難,少數幸運的孤女獲得孤女院收留,但也有不幸地被賣為奴為婢。
即使是繼承了父母遺產的孤女,也不見得較為安全,因為不少外來的士兵、商人和冒險者會追求這些千金,取得孤女們的財產,而我們的女主角——九歲的莫烏拉就是這樣的孤女,並使澳門城陷入風雨之中。
求婚大戰
莫烏拉,當年九歲,是位父母雙逝的富家獨女,與作為監護人的外婆一起居住。我們並不知道古爾露與莫烏拉是如何相識,但如果故事只有這兩人的話,就不會成為一件大事件。
與古爾露競爭的人名為羅郎,他是乘坐古爾露的帆船來到澳門,而他本身是一名貴族和中尉。換句話,這場是船長與貴族士兵為一名孤女展開的爭奪戰,勝方將與孤女結婚且得到她的財產。初時,羅郎得到莫烏拉的外婆同意,並且拉攏了道明會和其他追求者的支持(這些追求者找機會參腳而支持);古爾露則得到澳門主教嘉素和耶穌會士的支持。值得一提,耶穌會和道明會之間當時更大的衝突是在中國禮儀之爭上。
兩方一直僵持至1709年6月。古爾露決定先行一步,帶人上門到外婆家,帶着年幼的莫烏拉到聖老楞佐堂求婚,而莫烏拉不出意外地答應了,兩人在聖堂裡莊嚴地訂立婚約,看來這場求婚大戰以古爾露贏得少女的芳心而結束。
然而,事件可沒有那麼簡單地結束。羅郎此時在想,既然對方已經搶先出手,那麼也沒有必要再作君子之爭,他決心讓古爾露葬身於澳門。
暗殺
1709年7月,水坑尾街上很安靜,古爾露正策馬前往家辣堂。
「啪!」一名黑奴向古爾露開槍,他是羅郎派過來的殺手,打算一槍置情敵於死地,但子彈並未打中目標,古爾露於是騎馬追擊殺手。然而,當他來到現今美麗街的位置時,另一枝火槍伸出窗外射擊,這次命運沒有再眷顧古爾露,子彈雖然沒有命中他的心臟,但擊中了他的手臂。
中槍的古爾露沒有停下來,他立即轉逃往方濟各修道院(加思欄)求救。儘管路上又遇上埋伏的第三個殺手,但他還是到達修道院的大門,得到修士們的庇護,暫時逃過一難。
不過,古爾露的死劫並未就此結束,在那個醫療技術有限的時代,被子彈擊中四肢是足以致命的,傷口可造成細菌感染,不少傷者因此而死亡,而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截肢手術。幸運的是,當時英國人的商船剛好有位外科醫生,古爾露經過手術後,終於脫離了死亡邊緣。
身體恢復的古爾露(但沒有了右手)給莫烏拉寫信,詢問如果沒有了右手,她是否還會嫁給自己。之後,古爾露收到回函,信中寫道:「即使你沒有了雙腿,只要是活着,我仍會嫁給你。」如果這不是愛,那又是甚麼?
如泡沫般的婚姻
不過,兩人的婚事並未就此順利舉行。
莫烏拉的婆婆仍然反對這門親事,她認為孫女只是被那個「雜種」(私生子)所騙,要求向議事會請求保護莫烏拉,以免她被古爾露帶上船。然而,古爾露的水手和士兵紛紛站出來保護這對CP,連議事會成員的干預也受到主教的阻止。至於策劃暗殺的羅郎,則受到道明會修士保護,躲在玫瑰堂。
一年之後,二十八歲的古爾露和十歲的莫烏拉終於在聖安多尼堂行禮,但在兩人行禮之時,士兵和支持者在教堂外進行戒備,以防有人隨時發動襲擊搶妻。實際上,當天的確有人打算最後一搏埋伏古爾露,但在重兵之下放棄。就這樣,古爾露與莫烏拉結為夫妻。
1714年,古爾露與莫烏拉婚後兩年,妻子誕下一名男嬰,對古爾露一家來說是天大的喜訊。這不是莫烏拉第一次生產,她在兩年前曾生下女嬰,但嬰兒一個星期後就夭折了。男嬰的出生使古爾露非常歡喜,他甚至找來華人表演戲劇,又出錢舉行騎馬活動。然而,歡樂僅僅維持了四日,莫烏拉便離世了。
古爾露的結局
在經歷喪妻之痛的同時,羅郎及古爾露的仇家們又一次聚集起來,一起指控古爾露任職議事會成員時專橫濫權,並把他遣送到果阿受審。不過,他不但洗脫罪名,而且被委任為澳門總督,並且在1718年回到澳門(在途中古爾露捲入柔佛王國的內亂)。雖然人們認為他賄賂得總督之位,但其後他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受人歡迎的總督。在1721年,古爾露又被委任為帝汶總督。
1725年9月29日,古爾露結束在帝汶任期回到澳門,他來到方濟各修道院為莫烏拉舉行彌撒,大炮台亦鳴炮致哀。古爾露把亡妻、夭折的孩子和他失去的右臂放在骨灰甕內,存放在方濟各修道院。可惜,方濟各修道院在1865年被拆毀,骨灰甕轉移到崗頂的奧斯定教堂內。至於古爾露,他最後在印度的莫爾穆加奧(Mormugao)擔任指揮官,並在那裡離世。
古爾露與莫烏拉,這對曾經震撼整個澳門城的夫妻,他們的故事則被長埋在奧斯定教堂內。
(本文刊登於《澳門日報學生報)》2019年12月3日、12月10日、12月17日、12月24日、12月31日、2020年1月7日第E7頁)
Não he tão fermosa, nem tão bem parecida. Que, por seu dinheiro Maria arma tanta briga.
這首民謠傳唱了古爾露與羅郎為莫烏拉(瑪麗亞)而爆發的「戰爭」。在1710年8月22日,一對新人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新郎是一名廿八歲的軍官,新娘則是一位十歲的小姑娘,而場外有多名武裝人士戒備,擔心有人隨時突襲搶親。
這是一段震撼整個澳門城的愛情故事,甚至激起一場「內戰」……
渡海而來的私生子
![]() |
《澳門記略》中的〈男蕃圖〉。 |
故事回到四年前,即1706年,男主角的名字為古爾露(António de Albuquerque Coelho),他率領自己的船隻來到遙遠的澳門港。這位船長有着很有趣的身份,他的父親是葡屬巴西的帕拉(Pará)總督卡瓦略(Antônio de Albuquerque Coelho de Carvalho),不單是一名貴族,也是優秀的將領和官員;他的母親拜羅斯(Angela Barros)則是一名巴西混血兒,古爾露是這兩人的私生子。雖然說是私生子,但古爾露的父親並沒有放棄他,不但讓自己的名字授予孩子,更供書教學。當古爾露成年後,他成為了一名船長,駛乘船隻到葡萄牙和印度。
經歷八年的時間,年輕士兵已經成為一名船長,率領「聖地聖母」號前來澳門,但不幸地遇上颱風,差點就葬送海中,幸好船隻能駛入港口。然而,古爾露的帆船幾乎是大破,工匠們表示需要花上兩年時間才能修理完成,他和船員只好留在這個遠東港口。
澳門,一座孤兒之城
![]() |
1665年荷蘭人繪製的澳門半島地圖 |
十八世紀初的澳門經歷遷海令及與荷蘭人的衝突等打擊後,正慢慢地回復起來,但城市的盛況已不能與百年前的「白銀時代」相比。雖然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貿易港口,但在這個城市裡如果不算華人和黑奴,最多是葡人婦女及神父,而葡人男子在城內屬於少數,他們若不是駐防的士兵,就是等待出海的商人。聖老愣佐堂稱作「風信廟」、主教座堂稱為「望人寺」的故事,是源於葡人婦女在兩座高地上的教堂一邊祈禱,一邊等待丈夫的船隻回家,這可以說那個時代的反映。
每天期盼不一定有所回報,一些人不幸地葬身大海或異地,留下在澳門的遺孀和兒女,這是經常發生的。為了處理死者遺產的問題,澳門設有「孤兒法官」(Juíz dos Órfãos)的職位,負責處理遺產繼承的安排,而這個職位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存在。對孤兒來說,他們在長大後經商或從事其他工作,生活倒不是太大問題。然而,孤女們的生活就非常困難,少數幸運的孤女獲得孤女院收留,但也有不幸地被賣為奴為婢。
即使是繼承了父母遺產的孤女,也不見得較為安全,因為不少外來的士兵、商人和冒險者會追求這些千金,取得孤女們的財產,而我們的女主角——九歲的莫烏拉就是這樣的孤女,並使澳門城陷入風雨之中。
求婚大戰
![]() |
《澳門記略》中的〈女蕃圖〉。 |
莫烏拉,當年九歲,是位父母雙逝的富家獨女,與作為監護人的外婆一起居住。我們並不知道古爾露與莫烏拉是如何相識,但如果故事只有這兩人的話,就不會成為一件大事件。
與古爾露競爭的人名為羅郎,他是乘坐古爾露的帆船來到澳門,而他本身是一名貴族和中尉。換句話,這場是船長與貴族士兵為一名孤女展開的爭奪戰,勝方將與孤女結婚且得到她的財產。初時,羅郎得到莫烏拉的外婆同意,並且拉攏了道明會和其他追求者的支持(這些追求者找機會參腳而支持);古爾露則得到澳門主教嘉素和耶穌會士的支持。值得一提,耶穌會和道明會之間當時更大的衝突是在中國禮儀之爭上。
兩方一直僵持至1709年6月。古爾露決定先行一步,帶人上門到外婆家,帶着年幼的莫烏拉到聖老楞佐堂求婚,而莫烏拉不出意外地答應了,兩人在聖堂裡莊嚴地訂立婚約,看來這場求婚大戰以古爾露贏得少女的芳心而結束。
然而,事件可沒有那麼簡單地結束。羅郎此時在想,既然對方已經搶先出手,那麼也沒有必要再作君子之爭,他決心讓古爾露葬身於澳門。
暗殺
1709年7月,水坑尾街上很安靜,古爾露正策馬前往家辣堂。
「啪!」一名黑奴向古爾露開槍,他是羅郎派過來的殺手,打算一槍置情敵於死地,但子彈並未打中目標,古爾露於是騎馬追擊殺手。然而,當他來到現今美麗街的位置時,另一枝火槍伸出窗外射擊,這次命運沒有再眷顧古爾露,子彈雖然沒有命中他的心臟,但擊中了他的手臂。
中槍的古爾露沒有停下來,他立即轉逃往方濟各修道院(加思欄)求救。儘管路上又遇上埋伏的第三個殺手,但他還是到達修道院的大門,得到修士們的庇護,暫時逃過一難。
不過,古爾露的死劫並未就此結束,在那個醫療技術有限的時代,被子彈擊中四肢是足以致命的,傷口可造成細菌感染,不少傷者因此而死亡,而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進行截肢手術。幸運的是,當時英國人的商船剛好有位外科醫生,古爾露經過手術後,終於脫離了死亡邊緣。
身體恢復的古爾露(但沒有了右手)給莫烏拉寫信,詢問如果沒有了右手,她是否還會嫁給自己。之後,古爾露收到回函,信中寫道:「即使你沒有了雙腿,只要是活着,我仍會嫁給你。」如果這不是愛,那又是甚麼?
如泡沫般的婚姻
不過,兩人的婚事並未就此順利舉行。
莫烏拉的婆婆仍然反對這門親事,她認為孫女只是被那個「雜種」(私生子)所騙,要求向議事會請求保護莫烏拉,以免她被古爾露帶上船。然而,古爾露的水手和士兵紛紛站出來保護這對CP,連議事會成員的干預也受到主教的阻止。至於策劃暗殺的羅郎,則受到道明會修士保護,躲在玫瑰堂。
一年之後,二十八歲的古爾露和十歲的莫烏拉終於在聖安多尼堂行禮,但在兩人行禮之時,士兵和支持者在教堂外進行戒備,以防有人隨時發動襲擊搶妻。實際上,當天的確有人打算最後一搏埋伏古爾露,但在重兵之下放棄。就這樣,古爾露與莫烏拉結為夫妻。
1714年,古爾露與莫烏拉婚後兩年,妻子誕下一名男嬰,對古爾露一家來說是天大的喜訊。這不是莫烏拉第一次生產,她在兩年前曾生下女嬰,但嬰兒一個星期後就夭折了。男嬰的出生使古爾露非常歡喜,他甚至找來華人表演戲劇,又出錢舉行騎馬活動。然而,歡樂僅僅維持了四日,莫烏拉便離世了。
古爾露的結局
在經歷喪妻之痛的同時,羅郎及古爾露的仇家們又一次聚集起來,一起指控古爾露任職議事會成員時專橫濫權,並把他遣送到果阿受審。不過,他不但洗脫罪名,而且被委任為澳門總督,並且在1718年回到澳門(在途中古爾露捲入柔佛王國的內亂)。雖然人們認為他賄賂得總督之位,但其後他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受人歡迎的總督。在1721年,古爾露又被委任為帝汶總督。
1725年9月29日,古爾露結束在帝汶任期回到澳門,他來到方濟各修道院為莫烏拉舉行彌撒,大炮台亦鳴炮致哀。古爾露把亡妻、夭折的孩子和他失去的右臂放在骨灰甕內,存放在方濟各修道院。可惜,方濟各修道院在1865年被拆毀,骨灰甕轉移到崗頂的奧斯定教堂內。至於古爾露,他最後在印度的莫爾穆加奧(Mormugao)擔任指揮官,並在那裡離世。
奧斯定教堂內的埋著莫烏拉、夭折的孩子和古爾露失去的右臂的骨灰甕。 |
古爾露與莫烏拉,這對曾經震撼整個澳門城的夫妻,他們的故事則被長埋在奧斯定教堂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