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刊刻《牡丹亭還魂記》第二十一齣《謁遇》的插圖,為欽差苗舜賓到香山嶴多寶寺納寶的情景。
|
相傳,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曾經來到澳門,這位被流放的詩人在鳳凰山的石洞內創作一段《盧濟路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這部史詩其後成為一代文學經典【註一】。事實上,還有另一部文學經典與澳門有點關係,而作者甚至把澳門加入到故事裡,那就是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
《牡丹亭記》講述書生柳夢梅讓夢中情人杜麗娘復活,兩人跨越地距離、身份和生死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故事中,柳夢梅上門拜訪好友韓子才,柳夢生雖家境貧困但苦讀書經,好友提議他到「香山嶴」找尋欽差苗舜賓【註二】。香山嶴有一座由番鬼建造的「多寶寺」,由僧人主持供奉「多寶菩薩」,而每隔三年各地番鬼乘船前來寺廟,帶著寶物向菩薩「祭寶」,而苗舜賓就是收集寶物獻給朝廷的欽差。
柳夢梅於是借著「祭寶」的時機來到香山嶴後,直接登上多寶寺拜見苗舜賓,表示想見識這些奇珍異寶,苗大人也非常大方地向柳夢梅逐一介紹,既有貓眼石和祖母綠等寶石,又有珊瑚樹和鐵樹花等珍木,寶物無一不是從萬里之外運來。雖然在柳夢梅面前皆是價值連城的舶來品,但他卻懷疑這些珍寶皆不是「真寶」。柳夢梅直言自己是為朝廷效力的人材,這才是苗大人應該獻給皇上的「真寶」,但可惜沒有錢上路面聖。苗舜賓見柳夢梅如此自信,於是給他盤川北上考科舉,展開這場「牡丹亭」奇緣。
雖然《牡丹亭》設定在南宋,但湯顯祖筆下的香山嶴顯然就是以香山縣的澳門為原型。在1591年,湯顯祖向萬曆皇帝(就是那位四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上奏抨擊弊政、彈劾大臣,皇帝一怒之下把他貶官,到廣東徐聞縣當典史(九品官之下的外官)。當時,葡萄牙人早已入居澳門數十年,湯顯祖在廣東時必定聽聞過,甚至到訪澳門。
在《牡丹亭》中,欽差苗舜賓為朝廷收集番鬼的奇珍異寶,再獻給皇上。事實上,明朝管理廣州互市(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由皇帝委派的太監來控制,他為皇帝徵收舶來品,而湯顯祖得知香山縣有驗香所來採購香。在嘉靖年間(1522 – 1566),朝廷多次要求採購進獻龍涎香,相傳葡萄牙人能提供龍涎香,因而允許入居澳門【註三】。即使在萬曆年間,朝廷仍然花上千金來購買這些舶來香料。湯顯祖旦求焚香成雲能護佑皇帝,而非煙消雲散化虛無。在當柳夢梅向苗舜賓的自薦中,湯顯祖既是諷刺朝廷浪費千金求寶,同時對皇帝不重材提出控訴。
清代陳作霖摹的《若士先生小像》,「若士」是湯顯祖的晚號。 |
湯顯祖見這些「賈胡」乘坐商船來到香山嶴,帶來各式各樣耀眼的珠寶。不過,當時葡萄牙人主要是帶來日本和美洲的白銀,在中國大量採購絲綢、茶葉和瓷器。與此同時,湯顯祖從通事(翻譯)得知海外的事情,往來占城和的商船絡繹不絕、商船在「九州」(可能是印尼森美蘭)採香、巴塔克的少女美麗動人等等。儘管大海被視為陸地的盡頭,但湯顯祖在香山嶴卻看到卻是大海另一邊的見聞。這場銀絲交易不僅造就早期澳門的繁華,也把中國與世界各地連繫起來。
在1598年,湯顯祖決定離開官場,回到江西的故鄉,在自己的「玉茗堂」裡專心從事創作,包括《牡丹亭還魂記》,並把澳門的見聞寫在第二十一齣《謁遇》中。至於他的經歷,湯顯祖亦在《玉茗堂詩集》中留下四首詩,以詩詞向眾人描述十六世紀末的澳門光景【註四】。
【註一】關於賈梅士是否曾經來過澳門,中外學者仍在爭論之中。
【註二】《牡丹亭還魂記》的第六齣《悵眺》。
【註三】在《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的原句為「不絕如絲戲海龍,大魚春漲吐芙蓉」,一些學者認為此香實為「阿芙蓉」,即鴉片。
【註四】四段詩詞包括《香山驗香所采香口號》、《香嶴逢賈胡》,以及《聽香山譯者》(兩首)。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中提到「多寶寺」,有學者認為是以澳門的聖保祿學院的教堂為原型。儘管「多寶寺」的原型已不得而知,但在湯顯祖眼中澳門除了是一個商港之外,也有眾多「僧人」建造「寺廟」,也就是傳教士和教堂。當湯顯祖貶職期間,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正在廣東韶州(今韶關),努力地認識上流士紳及鑽研中國古藉,而當時的利瑪竇仍然是一身中國僧人打扮,甚至在肇慶時建立一座「僊花寺」,直到發現僧人的身份不高時,利瑪竇才改「包裝」為儒士來傳教。
(本文刊登於《瘋刊(第37期)》2019年5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