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每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涼茶都會是最佳的良藥。除了治病外,涼茶更是有養生和保健之用,所以時至今天依然深受市民大眾的歡迎。傳說神農氏不僅教導人們耕種,也嘗百草來找出適合食用的草藥,所以他被奉為掌管醫學和農業之神。事實上真正嘗遍百草的人是我們祖先,經過百世千代的嘗試,漸漸形成中國傳統的草藥治療術。
在地大脈搏的中國,各區有不同的氣候和環境。在嶺南地區,氣候較為炎熱和潮濕,人們因而服用藥性寒涼的草藥來治療疾病,也就是「涼茶」。涼藥的種類繁多,可隨功效來調整藥材和烹調方法,所以對涼茶沒有絕對的規範,家家戶戶都擁有自己的「藥方」。涼藥不僅是一種食品和藥材,它也是嶺南地區的居民的一種生活智慧和文化。
另外,對涼茶的需求也造就一種傳統行業——涼茶店,一種專門售賣涼茶的商店。在上世紀中葉,涼茶店是街道十分常見的商舖。店舖除了售賣涼茶,亦會提供其他服務,例如中醫、中藥、乾貨和雜貨銷售等。昔日,涼茶店也像餐廳一樣,提供座位和其他食品,客人可以店內高談闊論。
《甘苦茶情味》("A Story of the Lingnan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Tea")的故事,發生在一家傳統涼茶店,店舖雖然為附近居民服務,贏得良好的口碑。然而,隨著店主逐漸年老及時代的發展,這家涼茶舖面臨嚴峻的危機。店長一心希望兒女能繼承他一生的事業,但他們卻另有理想,不願投身這行。同時,大眾對涼茶的口味和要求轉變,讓店舖的銷額不如以往,涼茶舖正步向結業的邊緣。兒子和女兒提出改變經營方式,但最初卻遭到父親一口拒絕。經過一番思索後,店主最終明白只有改變才能讓涼茶店生存,同意採用新的經營方式,而店舖有得以延續。
![]() |
畫劇現場 |
故事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有不少互動環節使觀眾更了解涼茶文化,同時也帶出涼茶文化和老店所面對的問題。涼茶在2006年被列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表示國家對涼茶文化的肯定。然而,涼茶文化也所面臨不同問題,如量產化製作(Mass production)、新一代的口味改變等,一直威脅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至於劇中的老店是澳門不少老店的寫實反映,兒女不想繼承家業,行業的市場又不繼收縮,客人不停地減少,最後使這些充滿傳統特色的老店一一消失。不過一些老店通過改變經營方式,為自己創造生存空間,部分老店更成為街知巷聞的品牌。部分人認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原來的模式才是最佳的保護(Protection),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文化遺產」(Living heritage),改變是無可避免的。
至於劇中的老店是澳門不少老店的寫實反映,兒女不想繼承家業,行業的市場又不繼收縮,客人不停地減少,最後使這些充滿傳統特色的老店一一消失。不過一些老店通過改變經營方式,為自己創造生存空間,部分老店更成為街知巷聞的品牌。部分人認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原來的模式才是最佳的保護(Protection),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文化遺產」(Living heritage),改變是無可避免的。
因此,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透過凍結(Freezing),而是維持它活著地傳承(Safeguarding)。正如故事中,店主吸取現代人的需求來改變經營,使涼茶文化得以延續下去。
(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