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戲棚建築:竹棚搭起百年大戲史(上)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媽閣廟外會搭起戲棚,來上演神功戲酬神。
        大地回春,雨水漸多,對依賴天氣的農民和漁民來說,這是祭祀神明、祈求祝福的日子。在澳門,不少大型的神誕在端午節前舉行,如土地誕(農曆二月初二)、北帝誕(農曆三月初三)、媽祖誕(農曆三月廿三)、譚公誕(農曆四月初八),而在這些大型神誕上,街坊和信眾都在廟前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來酬謝神明。

        過去的生活中,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休,娛樂活動並不多,特別是農村地區,而神誕節慶時上演的大戲,可算是大型的娛樂節目。然而,大戲上演次數甚少,一年一次,不太可能花人力物力來搭建永久性戲院;但演戲、觀劇總不能沒有舞台,也不能「無瓦遮頭」,所以大戲上演時,先會搭建臨時戲棚。在嶺南地區盛產的竹子,除了是成為建築中的重要材料,用來搭建棚架輔助建設、翻新和維修之外,也用在搭建戲棚上。

1865年由德國畫家希爾德布蘭繪畫的媽閣大戲棚,可見戲棚在澳門至少有150年歷史。
(圖片來源:《昔日鄉情:中澳葡風貌》)
        話說起來,中式大戲在澳門上演的歷史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更被外國人所記載。1695年,意大利環球旅行家約翰.弗蘭西斯.傑梅利(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Careri)遊歷歐洲和中國後,回國編寫《環球旅行記》(“Giro Del Mondo”)中,記錄在澳門上演的一場大戲。當時,大戲在小廣場的舞臺上演出,臺上能容納三十男女演員,而演出方式與今天的粵劇無異。演員們身穿華麗的戲服,戴上金銀飾品,在演戲時部分是念白,部分是唱腔,而幾件木製和銅製樂器奏出音樂,應答唱者的聲音,整場大戲持續了十個小時,在搖曳的燭光裡結束。

早期媽閣戲棚的規模較現時大,而且觀眾人數甚多,一些人更攀上戲棚上觀戲。
(圖片來源:《昔日鄉情:中澳葡風貌》)
        雖然傑梅利詳細而生動地記錄澳門早期的大戲,但並沒有提及戲棚的存在。不過在1865年時,德國畫家愛德華.希爾德布蘭(Eduard Hildebrandt)卻「巧遇」天后誕,並且繪畫了媽閣戲棚,為後人留下最早的視覺圖像。從希爾德布蘭的畫作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戲棚的規模較大,而且以稻草覆蓋頂篷和棚身。除此之外,那時候的戲班乘坐畫舫來澳門,並且直接從戲棚背後的「小碼頭」登岸。由於當年演戲是大事,所以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賞,船艇泊滿海邊,更有人攀上竹棚上一睹大戲,可見戲棚內場面相當熱鬧。


(續下文)


參考資料:
  • 吳志良、湯開建與金國平(2009年)。《澳門編年史(第二卷):清前期(1644 - 1759)》。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