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土地公公生辰記


        「二月二,宰豬公,謝土地。」每年土地誕,我家來街邊的神龕,拜拜土地保平安。看著土地神像,有如見到和藹的爺爺,帶著慈祥親切的美容,在困難時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戶會酬謝這位爺爺的保祐。在雀仔園和沙梨頭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賀誕儀式,上演神功戲、舉行賀誕宴會,場面相常熱鬧之餘,亦充滿濃濃的街坊情味。


守護百姓的小神明

        土地神又被稱為「福德正神」或「土地公」,在民間信仰中被視為管理一戶土地的神祗,而關於祂的由來可是眾說紛紜。傳說,祂原是教導人們耕種的農官,後人為了感謝他的恩德,於是把他奉為土地神。另外有一種傳說,說土地神是周代時名叫張福德的稅官,他為官廉正、勤政愛民,不少由貧轉富的百姓在他辭世後,奉他為「福德正神」。不論是那種傳說,古時人們依靠農耕維生,大地有如父母般的存在,於是興起土地的祭拜。而漸漸地,坊間也認為「土能生白玉,地可生黃金」,所以土地神也被商家奉為「財神」和「福神」。

        在福德祠中除了土地公之外,也有「土地婆」神像,但為何人們多拜土地公而少奉土地婆呢?相傳,玉皇大帝派遣土地公下凡時,表示會救助百姓於貧困之中,但土地婆則認為世間應有貧有富,分工合作,才能發揮社會功能。雖然土地婆只是議事論事,但被窮人視為自私自利、小氣吝惜,因此寧願供奉土地公而不奉土地婆。

        儘管土地神在眾神祗中地位卑微,但更親近民間百姓,當人們遇到甚麼困難,總會向土地神求助。即使是法力無邊的齊天大聖,在取西經的路上遇到問題,還是用金箍棒敲敲地面,向土地公求助,可見祂是老百姓的守護神。


街頭街尾一土地

        在澳門,若問要最多人供奉的神明,相信非「土地神」莫屬,幾乎所有居民、商號門外都安奉土地神。而走到街上,不論在街頭或街尾,總會有一座土地神龕或是小福德祠,甚至一些神龕隱於小巷深處。據非正式統計,澳門單是公共的土地神龕已經多達250座,可見土地信俗的普遍程度。

        除了路邊的神龕之外,在廟宇中也設有土地神位,而在一些社區更設有福德祠或土地廟,如沙梨頭土地廟、下環福德祠和雀仔園福德祠等。街坊們平日在廟內向土地神上香,而每逢農曆土地誕時,善男信女為求闔家平安、身體健康,家家作祭。時至今天,賀誕活動最隆重的是雀仔園福德祠及沙梨頭土地廟,社區組織舉行賀誕活動,如舞獅、上演神功戲和賀誕宴會,拜祭後更有燒豬、餅食或日用品等分發,場面相當熱鬧。


演戲酬神

        每年元宵過後,工人在雀仔園的羅憲新街搭棚,為不久的土地誕搭起戲棚。有別於一般廟宇,雀仔園福德祠位於民宅之中,沒有廟前地,因此戲棚只能搭在狹窄的街道上。除了竹棚之外,工人亦在雀仔園的主要路口及住宅大門,搭起花牌和牌樓,夜裡燈光照耀花牌,為街區帶來濃厚節日氣氛。

        到了農曆正月廿九,粵劇戲班來到雀仔園後,僅作休息便準備連續數天的神功戲演出。這種戲劇演出是在神誕時上演,為百姓酬謝神明的表演,現時澳門只有為數不多的廟宇依然保留這項慶祝活動。據雀仔園的老街坊所述,早期的神功戲只是簡單的木偶戲演出,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居民邀請香港的粵劇戲班作表演。不過後來受「一二.三」事件所影響,神功戲一度沒落下來,街坊只好改為邀請曲藝社演唱粵曲酬神。

        現時,雀仔園土地誕一共演出九本神功戲,不收門票,免費招待街坊。。在首場演出前,雀仔園的街坊已經率先在舞台前「霸位」,在神功戲開鑼前,街上已聚集上百位街坊及戲曲之友。在舞台幕後,戲班演員正密鑼緊鼓地化妝和換上戲服。在晚上八時,紅幕拉起,首場神功戲正式開始,戲班先為神明和街坊上演例戲《小賀壽》和《跳加官》,然後才正式演出「正本戲」,揭開五晚四日的雀仔園土地賀誕活動。


子時上頭香

        在農曆二月初一,雀仔園福德祠的舞台正上演第三本神功戲,此時在祠堂內已擺放燒豬和祭品。當戲劇落幕之際,演員們馬上更換戲服,待踏入子時(晚上十一時)便化身「八仙」前往福德祠,為土地神送上祝壽,以示正式踏入土地誕正日。隨後,雀仔園福德祠值理會人員也到祠堂上「頭柱香」,而街坊們也陸續排隊進入祠內上香。

        上過香後,工作人員把祭祀過的燒豬拿到大桌上,開始人人期待的「太公分豬肉」。現場除了「金肉」(即燒豬肉),也有雞肉、蓮藕等,給街坊和市民分食。分食過後,一些街坊把餘下的豬肉拿回家,與家人和親戚分享。然後,雀仔園福德祠外燒過爆仗後,晚上活動暫告一段落,期待明天更精彩的賀誕活動。


群獅到賀

        土地誕正日(農曆二月初二)早上,家家戶戶帶著香燭祭品,來到街上的土地神龕或福德祠,進行祭祀儀式。而在沙梨頭土地廟,賀誕氣氛相當濃厚,各家體育會的隊伍敲鑼打鼓,由舞獅帶領來到廟內參拜。昔日的沙梨頭鄰近內港,區內有搬運業、造船業、製香業和炮竹業等,這些行業的工人各自組織不同的體育會,包括歷史最悠久的有黃昌國術會,還有羅梁、友樂、加義、友傑等。而一些體育會,如黃昌和利廬等,更以土地誕正日為他們的會慶日。

        從上午九時起,各家體育會的舞獅隊伍帶同金豬和祭品,陸續到沙梨頭土地廟參拜,廟內香火鼎盛。參拜後,部份舞獅隊伍將離開土地廟,並前往其他福德祠和廟宇,而來自沙梨頭的體育會隊伍會聚集在沙梨頭浸信學校的室內操場上。在學校興建之前,這片土地是土地廟的廟前地,每逢土地誕都會舉行神功戲,而早在1805年時,已經有沙梨頭居民演戲酬神的記載。然而,由於廟前地曾一度被霸佔作遊樂場和住宅,神功戲酬神也沒落一段時間。

        直到今天,廟前地被用作建造學校,但大型的參神儀式和神功戲依然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辦。在早上十一時,各家體育會的舞獅隊伍集結後,沙梨頭土地誕便開始參神儀式,由廟宇的值理和一眾嘉賓一起上香,然後十多頭舞獅在操場上舞動,標誌沙梨頭土地廟賀誕正式開始。


昔日的花炮大會

        正當沙梨頭土地廟隆重慶賀土地誕時,雀仔園福德祠有街坊和舞獅隊伍前來供奉土地神。在福德祠門外的祭枱上放置幾尊土地神的小神像。昔日雀仔園福德祠和沙梨頭土地廟除了上演神功戲,也有一項名為「花炮會」賀誕活動,而這些小神像正是花炮會用的。

        花炮會的習俗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末清初,是農民慶祝去年農業豐收,期望新年風調雨順的傳統民間活動,在半世紀前的澳門曾盛極一時。據老街坊所述,花炮是一件紙紮品,中間擺放小神像,每次約為二、三十個,每件花炮皆代表一位神祗,其中在雀仔園花炮會中,寓意財運的第六炮「財帛星君」是最為「吃香」的。當時,花炮會在農曆二月初三舉行,燒炮時人們敲起銅鑼大聲叫喊,「呯」的一聲,花炮一飛衝天,當掉下來時人們爭相去搶炮。搶得花炮的人或團體,便可領取神像回去供奉。然而,在五十年代後這項賀誕活動被取消,人們曾改以競投方式來「搶炮」,再把花炮請回家裡。雖然花炮會已不在,花炮也安放在福德祠附邊的公所中,但一些小神像依然在雀仔園的商舖中,當舞獅拜過福德祠後,便到這些奉有花炮的商舖祈福。

        在農曆二月初五,雀仔園福利祠還會舉行「百歲宴」,邀請坊內的年長街坊參與,一晚兩場,今年大擺百圍酒桌,近千人參加,當中最年長的街坊更會得金牌作祝賀。


土地誕,人情味為本

        澳門一直以中西文化薈萃見稱,土地誕可說是大型的宗教節慶,每家每戶幾乎會慶祝節日。對土地神的崇拜,更多是出於昔日街坊鄰里的關係,來自大家守望相助的精神,而土地神作為村長正是維繫這份人情味的支柱。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打開大門是鄰里的情景,漸漸地被住宅冰冷的牆壁所包圍,鄰居見面仿如陌生人,更加談不上甚麼街坊情,土地誕不過去傳統的祭祀節日吧了。

        近日,沙梨頭土地廟、下環街福德祠與雀仔園福德祠一起申請,把土地誕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藉此保護這項重要的民間節慶。申遺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保留人情味,才是保護土地誕之本。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72期)》2015年4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