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節慶上,爆竹是最常見的物品之一,用來驅趕邪氣和噩運。 |
「爆竹一聲隨舊歲」,爆竹往住是常見於華人傳統節慶,特別是農曆新年期間。傳說古時人們為了對付年獸,於是燃燒竹子以產生巨響來驅逐年獸,後來才使用火藥取代竹子。雖然年獸只是傳說,但燃放爆竹來驅散噩運邪氣,已經成為華人傳統習俗。華人對爆竹龐大的需求,使爆竹生產成為重要的傳統工業。澳門的爆竹業曾經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與神香業和火柴業齊名,並合稱「澳門三大手工業」。爆竹生產的工序非常繁複,所以人手需求非常多,因而養活了不少貧苦家庭;同時部份程序也是相當危險,悲劇也頻頻發生,成為不少澳門老居民百感交集的回憶……
爆竹業興起的歷史背景,需要追溯至19世紀中葉的時間,澳門歷史正因一份條約而改寫。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署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後,因五口通商和香港開埠的影響,使澳門失去獨佔百多年的國際轉口港的地位。外國商人紛紛離開澳門,遷移至港口環境優良的香港繼續營商。一時間,澳門人去樓空,廛市蕭條。為了挽回葡國的利益,葡國女皇瑪麗亞二世(Dona Maria II)於1845年決定把澳門宣佈為「自由港」以挽留離澳的商人,可惜仍然無阻大批商人離開。
不過「有危必有機」,太平天國的爆發使澳門人口得以填充。除了貧民外,還包括大批家財萬貫的富商和鄉紳,他們為百廢待興的城市帶來大量人力和財力。富商和鄉紳來澳後熱忱於商業投資,這與當時政府實施名為「承充制」的專營制度有關。通過承充制,專營者可以迅速得到極大的利益,而政府又能有效地監管各個商業領域。同時,總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進行殖民化統治,令澳門城區得以擴張,使這些華商得到土地投資和發展。
1881年12月3日在《澳門地捫憲報》所登有關李漢源和梁旺賢建立爆竹廠一事。(圖片來源:Boletins Oficiais de Timor) |
在澳葡政府的憲報中,首座具有報批記錄的爆竹廠於1881年12月3日 報批,廠房東主為李漢源和梁旺賢兩人,設於竹仔室(Tanque do Mainato)第4號。當時政府的批示表示,他們曾諮詢最接近廠房的屋主意見,即佘加利子爵(Visconde do Cercal)的遺孀,她表示並不嫌該廠在此開設。文件也透露在此之前,這裡原來也有一座爆竹廠,也就是說爆竹業的歷史在1881年前已經展開。值得一提,佘加利子爵的往宅後來被用作總督的辦公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政府總部大樓,這說明了這座炮竹廠的位置在南環區。
其後數十年,政府批准不少新的爆竹廠。在發出批判前,政府都會事先與廠房附近的業主進行諮詢,因為爆竹生產屬於高危的生產。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政府才會批准爆竹廠的申請。多數爆竹廠都設於南環區、望廈區、新橋區,及其他新擴展得來的土地上,因為這些土地尚未開始發展……
參考資料: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8)。《澳門史新編(第一册)》。澳門:澳門基金會。
- 吳志良、金國平與湯開建(2009)。 《澳門編年史:第四卷 清後期(1844 - 1911)》 。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