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風災中的澳門


        夏天除了為大地帶來雨水,有時候亦會帶上颱風。對生活在澳門的人來說,這是每年夏季的平常事,早已見怪不怪,甚至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時代不同,颱風在我們的生活中亦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大可安坐家裡等待風暴消息,但在電視電台普及前,人們只能依靠大炮台的炮聲作為訊號,在硝煙中靜待可怕的風暴,祈求在這場風災安然渡過。


風訊之演變

        歷史上的澳門不僅是一座漁港,也曾經是一座貿易港。在依靠帆船航行的時代,海風的動向決定人們的生計。位於南灣高地上的聖老楞座堂,據說早期在教堂外曾設有風訊旗杆,所以原稱「風訊堂」,後來為取「風調雨順」之意,而改稱為「風順堂」。至於颱風警報的通知,早期人們會以鳴炮和懸掛信號旗的方式,向沿岸的船隻和市內的居民預報颱風來襲,而保障人命和財產的安全。

        大家可能會好奇,早期的颱風信號與今天的有甚麼不同?1898年,澳門船政廳開始採用上海觀天象台所訂的「萬國通語信號旗」和升旗方式,旗幟會在東望洋炮台和船政廳署(即水務局的前身),同時亦把電信貼在船政廳和驛務館(即郵政局的前身)。與今天的颱風警報相比,「萬國通語信號旗」主要告知市民有關颱風的來源和路徑,而非颱風之強弱。直到1912年,澳門港務局參考中國沿海和香港的信號系統採取的措施,以現時大家所認識的現行的數字風球警報信號系統作通知。

        在今天的風球警報中,只有一號、三號、八號、九號和十號風球,為何中間跳過幾個數字呢?事實上,在1920年的風球警報信號中是存在一號至九號,以及最高級的零號風球;但在三十年代起,澳門取消二號、三號和四號風球,而五號、六號、七號、八號的颱風強度屬於烈風或暴風,它們的分別是颱風的吹襲方向,其後在七十年代,這四級風球統一為八號風球,並標上吹襲方向。至於三號風球,則在五十年代回歸,作為颱風來襲之預警。

        在五十年代,「風球」的警號用籐或輕質量金屬製造,由一到十號以不同形狀顯示,每當颱風臨近會在港務局、東望洋炮台、大炮台、望廈炮台、氹仔及路環港務分局地懸掛。近年,該局亦定時向相關機構發放天氣信息資料,並透過報章、電視及電台或短訊服務、互聯網等途徑向市民傳達氣象信息。


甲戌風災,毀城的颱風

        颱風的威力可以有多強大?澳門曾經因為一場風暴,幾乎毀壞所有建築、船隻,更造成過千人傷亡,這場「甲戌風災」是澳門史上最嚴重的颱風災難。

        這場「世紀風災」襲擊於1874年9月22日晚上。在當時,澳門大多數的房屋是簡陋的木屋茅房,在風災的吹襲下撼搖,根本承受不了風暴的勢力,風暴過後僅留下一堆瓦礫。除了可怕的強風,風災下不少民房亦發生火災。即使船隻早已停泊在內港避風,但巨浪強得把船隻沖到岸上。在受災最嚴重的沙梨頭,由於位處低地,在風暴中發生嚴重的水浸,人們只能摸黑在巨浪和強風中游向高地。在這一關鍵時刻,位於內港高地的聖安多尼堂發生火災,燃燒中的教堂成為人們的指示,人們得以逃到高地上,但很多人亦因此溺水而死,或在海浪中失蹤。

        大風、巨浪和火災,破壞了城內無數的建築物,過千艘漁船和約700艘貨船沉沒,同時釀成5,000人罹難,包括澳門半島3,600人、氹仔1,000人、路環400人。為免災後發生疫災,政府與華人醫院對海上和岸上的屍體進行埋葬和火葬。「甲戌風災」毫無疑問對澳門帶來史無前例的破壞,卻為城市帶來一個難得機會:藉著這場風災,政府得以重建落伍的城區,對城市的管理和建設正是這場風災後進行。

        「甲戌風災」過後,可怕的颱風仍然不時吹襲澳門,如1927年8月的「丁卯風災」等,甚至把軍艦毀滅,並導致人命及財產無可估計的損失。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颱風的恐懼應大不如前,但颱風為城市造成的衝擊仍然不能忽視,而且值得我們去反思。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89期)》2016年9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