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那些年,坐Benz巴士的日子


        前陣子,有人提出引入雙層巴士,來舒緩「搭車難」的壓力。話說起來,雙層巴士與我們的距離是這麼近,卻又那麼遠。近的話,大家「過海」就能看到;遠的話,它們曾經在「澳門街」上行走過,那是「老餅」們的集體回憶。

        每天在同一個車站上,等待同一號巴士,沿途看著同一片風景。在這個上班的日常節奏中,當年的月票換成了「澳門通」,每天等待的小巴轉變為新式大巴,原來「搭巴士」在不經不覺地起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它們依然是大家的公交。


街坊出行有「街坊車」

        澳門人出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那時候澳門地方細小,主要是靠俗稱「十一號巴士」的雙腳走遍四方。當然,一些有財有勢的人士會乘坐人力轎或黃包車。古時,能夠擁有屬於私人的交通工具,可謂相當厲害。若果地位顯赫高貴者,更可擁有一輛馬車,但馬車只能由一匹馬拉行。為何只能有一匹馬?因為能乘坐雙頭馬車,只有澳門城內最尊貴的兩位人物——澳門總督和澳門主教,除了他們之外,沒有人能擁有雙頭馬車,所以在二十世紀之前,它可說是澳門最奢華的交通工具。

        哪麼澳門巴士的歷史又是從何開始呢?據說,澳門第一部汽車在1912年來到這裡,而最早的公共汽車出現於1919年,初時叫「自由車」,後來改稱「街坊車」。早期在澳門行駛的三部「街坊車」,由於澳葡政府當時沒有實施監管,因此不少商人加入「街坊車」行列,一時間共有十五家公司、三十多部汽車在街上行駛。在眾多公司中,以「高陞」和「通運」兩家公司經營較多汽車,其他小公司見不敵他們,於是聯合組成「十三公司」,與「高陞」和「通運」抗衡,出現最早的「三巴」鼎立的局面。

        當時的「街坊車」,事實上只是貨車改裝而成,在原來的貨斗上裝上座椅,再加設上蓋來遮風擋雨。這些汽車主要在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行駛。由於是汽車在那時是新事物,坐街坊車「遊車河」成為大家的娛樂節目。除了行駛本地的「街坊車」,歧關車路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闢後,歧關公車成為澳門對外客運的公司,把乘客從內港司打口的車站載到中山石歧,這個服務依然延續至今。


福利巴與離島渡輪

        澳門「街坊車」,因抗日戰爭時燃料短缺而被迫中斷,直到戰後,澳門公共汽車行業才真正誕生。1948年,商人鍾林輝出資經營巴士,由於二戰後香港軍部出售軍車及貨車,因此這些巴士同樣是改裝貨車。然而,當時人們生活簡樸,加上人口較少,每程載客量實在不多,經營三年後生意仍然慘淡,鍾氏只好放棄。

        不過巴士服務確實是方便大眾,於是何賢、梁昌、鍾子光及羅保等人集資接手,改名「福利公共汽車公司」(即「新福利」的前身),恢復巴士服務,但初時同樣是面對虧損的慘況。踏入六十年代,澳門旅遊業開始發展,對巴士服務的需求亦有所增加,福利公司在1965年從原來的三條車線,增至六條車線。

        當福利公司專營「澳門市」的巴士服務,在「海島市」(氹仔和路環)亦有「澳門海島市小輪有限公司」經營小規模的巴士來服務路氹居民,但顧名思義,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澳路氹三地的渡輪服務。然而,1974年嘉樂庇將軍大橋落成後,澳路氹三地的陸上交通連成一線,渡輪服務一落千丈,公司經過溝通及重整後,轉營為「澳門海島市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即「澳巴」公司的前身),經營澳門與離島的公共巴士。


最舊的巴士路線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今天澳門約有七十多條巴士路線,但在福利公司剛剛經營時,僅有兩條巴士路線,分別是4號(小環市線車)及5號巴士。當時,兩條巴士路線皆是環市路線,但4號路線行駛內港、提督馬路、荷蘭園、水坑尾及新馬路;而5號則從南面的媽閣,往北面的關閘、台山來一次「大環市」行駛。直到今天,這兩條巴士路線仍然存在,而且保留早期的路線痕跡。

        除此之外,為了方便市民在夏季游泳,福利公司特別開設「泳場線專車」,從八角亭直達新口岸泳場。1965年,福利公司新增1號、2號及3號巴士路線。1號及2號路線,皆以4號的反方向行駛,而3號巴士路線則往來內港與新口岸外港碼頭。

        進入七十年代,澳路氹三地陸上交通連接後,澳門離島公共汽車公司增開來往澳氹的11號線、澳門與路環的21號線,以及澳門與黑沙海灘的21A號線(逢星期六、日及假期行車)。另外,更增加小巴服務,開闢6號、7號、8號及9號,此時澳門公共汽車服務日漸完善化。在八十年代之後,隨著兩家巴士公司重整為「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巴士服務在持續進行優化,引入更多車款和技術,來服務大眾。


巴士也是一種經典

        每天坐在同一條路線的巴士,可能只要從遠處看到「身影」便能確認是它,但有時候迎接你的可能是一部「新面孔」。儘管在路上行駛的巴士不同,但那個熟悉的「車影」依然在大家在腦海裡行走。現在,讓我們一起懷念一些經典的巴士車款吧!

雙層巴士
        1975年,福利公司從英國引入Daimler、Bristol及Leyland品牌的雙層巴士,主要行駛11號、21號及21號A路線,但遭到新馬路的商舖。後來經過商議後,新馬路商舖把招牌提高,方便巴士行駛。不過,雙層巴士在1988年新福利公司成立後,認為巴士過於殘舊而被淘汰。

冷氣豪華巴士(Isuzu JCR460ZZ)
        今時今日,坐巴士有冷氣是正常事,但過去卻是一種奢侈。1983年,福利公司開闢3A豪華路線,接送乘客從外港碼頭往來新馬路,而車款也特別購入四部Isuzu JCR460ZZ巴士,這條路線在澳門第一條有冷氣巴士的路線。

Mitsubishi Fuso Rosa
        見到這款巴士,一定是新福利的小巴,它可是公司獨有、也是數量最多的小巴。無論在大馬路或舊城小街,亦難不倒Rosa小巴,難怪從1988年一直購入。唯一不同的是過去為單門版,而現時為雙門版小巴。

Mercedes-Benz O814
        坐Benz上班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原來不少人早已「夢想成真」!1998年,新福利花上3,000萬購入三十部Mercedes-Benz O814,而它們的出現使小巴走向雙門化,但隨著交通壓力上升,這款Mercedes-Benz在2010年起被淘汰。

Bedford NJM2BZ0
        澳門離島公共汽車公司在1974年起,主力經營巴士業務,而最早的巴士是英國Bedford品牌的大巴,以舒適的外國品牌作為主打。

Mercedes-Benz OH1318
        Mercedes-Benz不是新福利公司的專利,其實早在1987年時已經購入。由於英國Beford車廠倒閉,澳巴公司於是向這個德國名牌購車,希望把Beford車隊形象轉為Benz車隊。

Nissan Civilian
        1989年起,澳巴開始引入日本的Nissan Civilian,開始小巴的路線。這款小巴相信是很多澳巴乘客的集體回憶。

Hino Liésse
        這款Hino Liésse依然在6A號路線見到,這款巴士在2003年引入,一直是澳巴公司舊城街區的主力車線。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78期)》2015年10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