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沒有果欄的「果欄街」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最清一式的「果欄街」

        買水果?不是在街市買新鮮的,就是在超級市場購買即食的。澳門人很幸福,一年四季都能嚐到各種各樣的水果,只要合時令的,基本上也能在街市或店舖裡找到。不過,眾所周知澳門本地是沒有水果生產,僅能靠外地入口,不是來自內地經陸路入口,就是依靠船運從外國來澳門。新鮮的水果抵達澳門後,並非馬上送到大家手上,而是需經過批發的過程。現時,內地水果的批發全部交由南光公司進行轉批,而「來佬水果」則先從碼頭運送到大碼頭街,再經果欄們進行批發。

        大家會問,為何水果不直接在碼頭批發,卻運到這條窄街呢?那麼我們要從「大碼頭街」一名說起。在百多年前,果欄街與沙欄仔、關前正街、大街是古代的北灣海岸,過去不少商船就在此靠岸,進行貿易,而「大碼頭」就是海岸上主要的碼頭之一。雖然後來「大碼頭」消失了,但大碼頭街仍然連接海邊,人們用船艇把水果運送到上岸,再交給街上的果欄售賣。至於在150年前,像椰子、檳榔等南洋水果,已經進口到澳門。

        物換星移,大碼頭街不再位於海邊,但街道仍然是清一式的果欄,而且大多數經營數十年以上,「同和棧菓欄」就是其中之一。果欄於上世紀四十年代開業,一直 獨資經營至今,現時由葉婆婆及他的兒子一起辛勤經營。據葉婆婆所述,以前這些果欄都是前舖後居,生活和工作也在這裡,但近年才搬到別處居住。每天中午過後,葉婆婆便回到同和棧作準備,點算貨單,其後工人們也陸續回到果欄,一起閒聊及收拾果欄,準備忙碌的黃昏時刻。


「大碼頭」上的「來佬」水果

        由於澳門缺乏深水港,外地水果只能先經水路或空運送到香港,再轉運送來到澳門的碼頭,卸貨後由貨車運到大碼頭街。在汽車普及之前,人們只能用木頭車、單車或三輪車把水果搬運至果欄,但是貨量少、速度慢。在傍晚時分,一部部載滿水果的貨車陸續駛進大碼頭街,停泊在果欄的店門前。在高峰時期,狹窄的街道泊滿貨車,貨車卸貨後打算離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他貨車需要讓出一條路,甚至駛出大碼頭街,才能讓貨車順利離開。

        貨車來到後,同和棧的工人把車上一箱箱水果搬到果欄裡,原先果欄空置的地方,很快便堆滿一箱箱水果,而葉婆婆正忙於清點來貨,大家都忙個不停。雖然澳門沒有出產水果,但這時的大碼頭街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來佬」水果,包括產自菲律賓的呂宋芒、香蕉和菠蘿;來自「南洋」的柚子、火龍果和水仙芒;以及出自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橙、西雅圖車厘子、墨西哥密瓜、南美蘋果等,水果種類非常多元化。

        為保持水果新鮮,果欄一般不會存放貨品,當水果運到果欄後,便會按訂單分發貨品,務求在當晚或翌日交到客人手上。但數到果欄最主要的顧客,還是「街仔」和普通市民,他們在七、八點左右在大碼頭街出沒。所謂「街仔」,就是購入水果再進行銷售的客人,如水果舖和士多店。而街坊和市民們,則認為在批發市場購買的水果會較「街仔」手中買到的便宜或新鮮,所以「山長水遠」來大碼頭街入貨。這時候的大碼頭街,最為熱鬧。

        作為一條古老的商業街,街上也有一座古老的福德祠,供奉土地神和財神,而果欄們會把一些水果放在祠裡奉神。大碼頭街的熱鬧,一直至凌晨十二時才結束,工人們終於能稍作休息,大家在收拾過後再回家,此時的「果欄街」又一次回到平時的寧靜。


只聞椰子店,不聞「蘋果」店

        雖然果欄街並沒有果欄,但一些與水果批發的行業在這裡應運而生。洪馨椰子店創立於1869年,已經有過百年歷史,現在已經是由第四代人經營,相當難得。留意椰子店的老招牌,都是寫著「XX椰子梹蒟發客」,事實上他們除了售賣椰子之外,也曾經批發檳榔。

        很奇怪,為何椰子特別有專門店,但不見其他水果有專門店呢?洪馨椰子店老闆李先生表示,由於食用椰子不像蘋果、香橙一樣方便,需要經過複雜的加工才能食用,所以才會有椰子店的出現。在澳門傳統椰子店的數量並不多,而且是小本家庭式經營。在早上店舖較為清閒時,李先生開始做椰子的加工。店舖一角堆滿椰子,這裡椰子與大碼頭街的水果一樣來自外地,如馬來西亞等,靠船運到香港,再轉送到澳門,一星期有兩次船期。

        到底椰子有多少種食法?椰子除殼後,果實裡的椰水可作清涼飲料,而椰肉則可以用機器刨成椰絲。至於椰汁,就是用椰絲放在壓榨機煉製椰汁。那麼「洪馨」最遠近馳名的椰子雪糕呢?李先生指,椰子雪糕就是把新鮮椰汁冷凍製成,但一顆椰子煉製的椰汁不多,而且冷凍需時,即使有機器協助,仍然是花時間和功夫。在過去,澳門不少冰室也自製椰子雪榚,但隨著即食雪糕愈來愈多,傳統手工雪糕反而漸漸消失,想食到真正的椰子雪糕,只要到老店尋味。

        除了洪馨椰子店之外,耀記椰子店也是澳門僅存的椰子店,雖然歷史不及洪馨這個「椰子世家」,但已經經營超過五十載,而店舖內保留著使用數十年的機器。每天早上,耀記老闆周先生使用這些舊機器,把椰子加工為椰汁和椰絲。昔日澳門椰子店不僅批發椰子,也會把椰子產品售賣給酒樓,但隨著罐裝椰汁的普及,新鮮椰汁市場日漸萎縮,而現在只能售賣給小食店及印尼糕點店。

        不論是耀記或洪馨,門前都掛著寫上「囍」字的椰子,原來椰子除了能食用,也是在結婚喜慶用的。人們取椰子的諧音是有「爺」有「子」,而長出幼芽的椰子更寓意「開枝散葉」,所以這些寫上大紅「囍」字的椰子常用於中國傳統結婚嫁娶,直到今天,不少人依然保持這個傳統。


吸收太陽味道的涼果

        在果欄街上的百年老店,豈止一家洪馨椰子店。正對著大碼頭街的「和昌醬園」,也是創於清末時期的老店,但一家醬園又如何與水果扯上關係?原來,不少醬園除了出產醬料,也會把不新鮮的水果醃製成俗稱「鹹酸濕」的涼果。在沒有雪櫃的年代,蔬果較難保存,人們於是把它們醃存起來,製成涼果。

        在上世紀初期,澳門人口較少,工業不發達,很多土地被用作醬油和涼果的曬場。即使沒有曬場,一些店舖亦能在天台上曬製涼果,而主要的產品包括話梅、芒果乾和陳皮梅等。除此之外,醃製的涼果也能製成醬料,如酸梅醬等,供大眾食用。當時,人們十分珍惜得來不易的水果,絞盡腦汁地最大化利用,製成涼果和醬料,這份舌尖的美味體現農民的美德。

        不過在六十年代,澳門涼果業步向下坡,由最鼎盛的二十多家醬油涼果舖,變成今天不到四家,而且涼果產品多數是在內地加工,或直接靠內地進口,本地涼果業已經式微。


老店一條街

        儘管環境不斷改變,昔日在海邊的「大碼頭」,已經是舊城區裡的一條老街,但百年的水果批發,熱鬧程度依然有增無減。伴隨水果業的,除了大碼頭街的果欄之外,也有僅存的椰子店和涼果店,三個古老的行業相聚於一街,並非出於歷史的巧合,而是人們的生活所需。然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椰子業與涼果業走向式微,而隨著超市及新式水果店興起,它們會否為大碼頭街的果欄帶來新的衝擊?這要看時代的回應。

        近年,有人提出把各區老店匯聚在一街,來吸引市民和遊客光顧,希望藉以拯救這些老店。樹不能無根,人不能忘本,對老店而言,也是如此。若然像洪馨、和昌等老字號,離開他們所在的地方,遠離他們所處的社區,脫離它們的「根」,一個失去歷史的「老字號」,還有他的意義嗎?


(本文刊登於《梳打雜誌(第76期)》2015年8月號:http://www.sdmacau.com/articles/100-culture/478-where-are-the-fruits-fr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