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炮殼機,又稱「炮竹凳」,用在「上紅紙」的工序上。(圖片來源:澳門博物館) (承上文) 除了製造火藥外,爆竹製作還需要製作炮殼。所謂「炮殼」是指捲著火藥和引線的外殼,因這項工序無需涉及火藥,所以與火藥和引線製作工序相比較為安全。炮殼一般不是由爆竹廠生產,而是從本地或內地的炮殼廠訂講。炮殼生產工序包括捲炮殼、上紅紙、鑿底、切炮、勒殼、埋餅、表筒口和槍筒口,共七個環節,當中部份工序由爆竹廠自行完成。炮殼製成後都會存放在倉庫內,直到需要時使用。需要使用時,炮殼會先經過曬乾以驅除濕氣和防止發霉,以避免影響其後的工序和爆竹的質量。 炮殼製作的首項工序是捲炮殼,又稱「扯筒」,指把紙張捲成筒狀的步驟。在捲炮殼前,工人需要將紙張裁剪成一定尺寸,以方便捲成適當大小的炮殼紙,這個步驟被稱為「裁紙」。製成炮殼後,工人將紙張捲成筒狀,中間穿上鐵針來保留空間,方便用作加入火藥和引線。炮殼捲成後,便要進行「上紅紙」的工序。 上紅紙又被稱為「禙筒」,顧名思義是在炮殼表面裝上紅色的紙張。上紅紙的原因本是為了防水,後來的是作為裝飾之用。炮殼表紙為紅色的原因,當然是與「年獸」害怕紅色有關。在炮殼紙表面捲上紅紙後,工人需要利用搓炮殼機將炮殼壓緊,這個步驟被稱為「鑿底」。搓炮殼機又被稱為「炮竹凳」,利用木材製成且上有推臂,通過推動搖擺的推臂把炮殼捲實。然後,工人會對炮殼進行一些修補工作,即所謂的「切炮」,以確實炮殼的形狀相近,不會影響接下來的工序。 路氹歷史館內的「切炮」工序模型。 當炮殼製作完成後,工人需要將一粒粒炮殼放在六角形的木盆中砌成「餅」形,所以工序被稱為「埋餅」。埋餅用的木盆被稱為「埋餅模」或「六角盆」,一餅約有1,009粒炮殼,製成六角形的原因是因為方便儲存和進行接下來的工序。炮殼砌成後,工人將炮殼以浸泡過油的麻線圍邊並勒緊,製成「炮餅」,這個工序為「勒殼」。由於勒殼需要的力氣較大的人進行,所以工序多數由男工負責。 「表筒口」的工序是指以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