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議事亭前地上:百年廣場的變遷

錢納利繪畫的議事亭前地,可以看到左邊豎立一條象徵市議會廣場的石柱,時間為1830年代。(圖片來源:《速寫澳門:錢納利素描集》)

  議事亭前地,相信是澳門人最熟悉的廣場之一,它幾乎是澳門的市中心的同義詞。除了廣場的位置之外,議事亭前地更讓人印象深刻是那座噴水池,以及黑白相間的葡式碎石地面,配上四周帶著新古典風格的建築,使整個廣場散發出獨特的歐陸風景,有如置身於里斯本的廣場上。然而,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經歷過多次變化,而每道風景都反映著澳門不同時期的歷史。

  在1583年,澳門葡萄牙人組織自治機構——議事會(Senado),據說議事會最初為一座中式亭,所以被稱作「議事亭」。按照在歐洲中世紀城鎮,重要的公共建築物,如教堂、市議會等門前會設有一處廣場。在澳門,葡萄牙人在議事會前留有一片前地,並擺有象徵市議會廣場的石柱(Pelourinho)【註一】,這就是議事亭前地上早期的風景。

二十世紀初的議事亭前地,當時廣場較為空曠,但仍可見議事會大樓前有一座平台,而大家仔細觀察會看到廣場上立有一座電線柱。(圖片來源:"Ablum Macau, 1844 - 1974")

  在十九世紀末期,議事亭前地上舖設了一個梯形的地台,並且種植了一棵棵樹木,為空曠的廣場增添綠意。踏入在二十世紀初期,澳門開始引進電力照明,而議事亭前地上架設了電線柱。早期的電線柱為十字設計,上層的電線供應高壓電,而下層的電線為低壓電。

1920年代的議事亭前地,空曠的平台上舖上碎石路面,而廣場上設有座椅、電燈和水井。(圖片來源:《19 - 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

  在1920年代,議事亭前地的地台上已鋪上了碎石,黑白的石塊堆砌成波浪圖案,因而被稱為「魚鱗地」。在碎石平台上還增設了第二座電線柱,若果仔細觀察的話,大家會發現電柱上掛有電燈,因為當時的街燈柱也會用電線架之用。電線架旁設有一個供人打水的井口,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本地居民食用的水源皆來自水井或山泉。除此之外,議事亭前地上也種植棕櫚樹,以及設有椅子給路人休憩。這段時期的議事亭前地,毫無疑問是屬於公眾的空間。議事亭前地的變化也反映了澳門生活的小改變。水井被水龍喉所取替,可見自來水開始逐步取代昔日的天然水源。新型的街燈出現在廣場的四個角落,這些街燈沒有電線架,這是由於電線從架空式轉為地下式。

  然而,最大的改變發生在1938年,議事亭前地的平台上鋪砌了「基督騎士團十字徽」(Cruz da Ordem de Cristo)圖案,為葡萄牙基督騎士團(Ordem de Cristo)的徽章。基督騎士團為葡萄牙王室掌控的軍事組織,殷王子(Infante D. Henrique,即航海家亨利)在1417年擔任團長後,他組織船隊展開海上探索和征服,而船隻上都會掛上騎士團的十字徽,因此成為葡萄牙人航海時代的標記。順帶一提,在十字徽的中央豎擺一座街燈,而這組街燈由一盞大燈與三盞小燈組成。

議事公局在1938年在議事亭前地鋪砌了「基督騎士團十字徽」,而圖案中央設有一座街燈。(圖片來源:"Ablum Macau, 1844 - 1974")

  兩年後,議事公局(市政廳)於1940年6月24日在議事亭前地上擺放一座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銅像,作為紀念葡萄牙復國300週年。這座銅像是葡萄牙著名的雕塑師Maximiano Alves的作品,銅像中的美士基打作出從腰間拔劍的姿勢。在1849年8月25日,葡萄牙士兵為了報復總督亞馬喇被殺,他們越過關閘進攻北山嶺炮台,而率領軍隊的正是美士基打,而銅像正是還原他下令進攻的這一幕。不過,美士基打銅像被華人視作殖民的象徵,結果在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中被民眾拉倒。美士基打銅像其後運回葡萄牙,現於奧埃拉什(Oeiras)的一座花園內。

1940年議事亭前地上豎立一座美士基打銅像,但銅像於1966年被民眾拉倒。(圖片來源:《19 - 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

  「一二.三」事件後,市政廳花費澳門幣三十萬元在議事亭前地上建造一座梯形噴水池,並在1973年6月23日開幕,自此居民稱前地為「噴水池」【註二】。在1980年代,議事亭前地仍然是一處車水馬龍的地方,建築師菲基立在1984年提出把議事亭前地開闢為行人專區,作保護區內的歷史建築。

議事亭前地的第一代噴水池,於1973年使用,為一座梯形噴水池。(圖片來源:《澳門舊事: 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

  在1992年3月28日起,議事亭前地不再供車輛行駛,廣場再一次成為市民步行的空間。為了美化前地的環境,市政廳在1993年重整廣場,由葡萄牙景觀建築師Francisco Caldeira Cabral設計,包括在廣場鋪砌碎石路面、重建新的圓形噴水池,以及增添座椅、花圃和照明,花費750萬元。時至今日,議事亭前地仍然是澳門最熱鬧的廣場,也是遊客打卡的旅遊區。


【註一】有學者參考1607年出版的澳門地圖,認為議事亭前地曾經立有一條恥辱柱。葉農著,《澳門街市》(香港:三聯(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基金會),第13頁。

【註二】呂澤強著,〈議事亭前地特色〉,載於《澳門雜誌》第129期(2019年4月),第80 - 83頁。


(本文刊登於《瘋刊(第39期)》2019年9月號)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