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澳門王家鑄造廠: 澳門鑄炮業的盛與衰(上)

澳門博物館內澳門王家鑄造廠的模型。   在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失敗,儘管葡萄牙人贏得這場戰鬥,但形同虛設的城防問題引起議事會的關注。翌年,葡印總督應議事會的要求派遣馬士加路也(Francisco Mascarenhas)抵達澳門,他以總督的身份掌握城市防務。他的計劃是在澳門城大興土木,興建多座堡壘和炮台。然而,單純建造防禦工事是沒有意義的,炮台上需要部署火炮,但從葡萄牙或印度購買大量火炮,似乎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馬士加路也下令開設本地的鑄炮廠,而這開始了澳門鑄炮業的光輝歷史。

在議事亭前地上:百年廣場的變遷

錢納利繪畫的議事亭前地,可以看到左邊豎立一條象徵市議會廣場的石柱,時間為1830年代。(圖片來源:《速寫澳門:錢納利素描集》)   議事亭前地,相信是澳門人最熟悉的廣場之一,它幾乎是澳門的市中心的同義詞。除了廣場的位置之外,議事亭前地更讓人印象深刻是那座噴水池,以及黑白相間的葡式碎石地面,配上四周帶著新古典風格的建築,使整個廣場散發出獨特的歐陸風景,有如置身於里斯本的廣場上。然而,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經歷過多次變化,而每道風景都反映著澳門不同時期的歷史。

《牡丹亭》與香山嶴: 湯顯祖在澳門的見聞

1617 年刊刻《牡丹亭還魂記》第二十一齣《謁遇》的插圖,為欽差苗舜賓到香山嶴多寶寺納寶的情景。   相傳,葡萄牙詩人賈梅士(Luís Vaz de Camões)曾經來到澳門,這位被流放的詩人在鳳凰山的石洞內創作一段《盧濟路尼亞人之歌》(Os Lusíadas),這部史詩其後成為一代文學經典【註一】。事實上,還有另一部文學經典與澳門有點關係,而作者甚至把澳門加入到故事裡,那就是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