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澳門.填出來的版圖與命脈


        翻開歷史影集時,看到那些古老的圖片,腦海裡總會不禁驚歎:「以前原來是這樣的。」滄海桑田,變化萬千。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澳門的填海工程便不斷展開,海岸線也隨之不斷向外伸展,今天大家所知的康莊大道,竟然是昔日波光鏡影的海岸!今期我們帶大家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尋覓昔日澳門的海岸線。


填海造地始於百年

        填海造地,對澳門人而言絕對不陌生,幾乎每十年便展開一次填海工程。讓人吃驚的是,澳門半島的面積在短短一個世紀內也擴充了兩倍,從1912年3.4平方公里,大幅增加至2013年的9.3平方公里。不過大家到底知不知道,澳門最早的填海何時開始呢?

        在香港開埠後,澳門作為國際貿易港的地位一落千丈,大批商人撤離澳門,轉到香港發展。面對這場大蕭條,澳葡政府決定孤注一擲,先後把城市的範圍擴展至關閘,並大力發展城區,希望挽救垂死的經濟,而最早的填海工作也隨之展開。1863年,總督吉馬良士下令填海平整南灣海灘,築成了南灣街。這次填海工程規模雖然不大,但對三面環海、土地有限的澳門而言,卻提供新的發展啟示。

        1866年開始,澳門政府對北灣、淺灣進行填海工程,把內港原來參差不齊的堤岸,平整成一條直線的海岸線。由媽閣起至沙欄仔起,平整填塞的土地形成一系列新街道,包括河邊新街、火船頭街、十月初五街和海邊新街等。雖然這次填海對內港帶來一線生機,但長遠而言,澳門還是需要一個先進的港口,因此政府開展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

罅些喇的填海大計

        如果從舊地圖上看,大家不難發現1911年與1927年的澳門,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門半島的面積大幅增加六成以上。1923年,在罅些喇海將少將的監督下,澳門展開史上最具規模的填海工程,預算高達天價的1,200萬,堪稱「世紀工程」!

        這項計劃的野心非常鉅大,工程不僅涉及內港的整治工程,還打算在半島東面開闢一處人工港口。除此之外,澳門半島各處也進行規模不一的填海,很多地方是在當時填海形成的,包括黑沙環馬場、台山、筷子基、新口岸、水塘、青洲等。整場填海工程直到1931年為止。雖然工程的初衷是能帶來新發展,但可惜,除了筷子基和台山建造平民房屋之外,其他填海土地均被淪為菜地和木屋區,因而一直未能發展,令成果白白浪費。


新發展.新天地

        在1970年代,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澳門城市開始從停滯中恢復,期間也只有零星的小型填海工程,但從1986年開始,澳門半島開始進行新一輪填海工程,包括黑沙環填地、新口岸新填地、外港、南灣湖廣場、筷子基南灣等地。同一時間,離島區也展開填海工程,如氹仔的澳門國際機場及北安碼頭的填海項目、路環的聯生工業村。

        新一輪填海工程一直進行至1996年,使澳門的形狀進一步改變,但工程結束並不意味著填海造地就此完結。在1997年後,澳門半島幾乎無間斷地進行專項填海工程,例如金蓮花廣場至澳門文化中心之間的三角地段、漁人碼頭、西灣大橋橋頭及城市日前地等。另外,政府也在氹仔和路環之間開闢「路氹城」,並在1999年起展開,原先該區是用作商住區,但隨後成為旅遊業的新地點。

        在2006年,澳門政府推出「澳氹新城區規劃」,計劃填出五幅新土地。回顧百年填海造地,的確為澳門帶來新發展,迎來了新氣象,但澳門曾經是依賴大海的漁村和港口,唯海岸線似乎正漸漸地遠離我們。


探索曾經的海岸線

營地大街與關前正街

        大家沒有聽錯,營地大街與關前正街的確是一條海岸,而且這裡更是開埠時最重要的港口,名為「北灣」。在十六、十七世紀時,葡國人以北灣為中心建設城區,因此不難發現很多歷史建築,特別是世遺建築,也是環繞營地大街及關前正街,而兩條街道也是最古老的「澳門街」。

        不過,由於澳門長期受到西江河水的淤泥影響,所以北灣的海岸漸漸地推前,使原來廣闊環形的海灣變得參差不齊。其後,政府在十九世紀對內港進行填海,令這條開埠最重要的海岸線徹底消失,成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南灣大馬路

        前文提到,澳門首次填海開闢的南灣街,正是今天的南灣大馬路。在街道開埠前,南灣海灘有一處「魚仔涉頭」,位置在今天的大堂斜巷附近,昔日不少外舶和漁艇也在此停泊。由於南灣廣闊,葡國人在海灘上設立多座炮台,包括嘉思欄炮台和燒灰爐炮台,而政府總部大樓前也築有小炮台,名為「聖伯多祿炮台」。

        自南灣街填築後,這裡不斷地進行填築土地。在1981年,政府打算展開南灣整治工程(又稱「玫瑰園工程」),但期間面臨重重困難,直到1992年才正式落實。工程不僅廣闊了南灣大馬路,也對南灣進行填海,把昔日海灣填成今天的「南灣湖」。現時,在政府總部前保留了一小段海堤,讓人懷緬當年的海岸線。

友誼大馬路

        敢問各位,知不知道「新口岸」與「新填海」在哪裡?的確,很多人把兩處地方混淆起來。事實上,兩者的分界線正是友誼大馬路:從東方拱門至友誼大馬路稱為「新口岸」,而友誼大馬路以南則是「新填海」。

        1923年,政府在東面開闢一處人工港口,由於是全新的港口,所以人們稱之為「新口岸」,而最早的外港碼頭也是在友誼大馬路上。在八十年代末,政府又在新口岸以南再填築「新口岸新填海區」,由於該區最早建築物是皇朝廣場,所以自此那裡又稱「皇朝區」。不過,隨著兩區漸漸地融為一體,所以人們統稱為「新口岸」。在新口岸發展前,那裡曾經是菜園和木屋區,但自九十年代的發展後,高樓取代木屋與農地,該區一躍成為重要的商業和旅遊區。

黑沙環馬路

        今天講「黑沙灣」,大家可能會指黑沙海灘,但百多年前,這個地名卻是指今天的「黑沙環」。在馬場區開闢前,黑沙環馬路至漁翁街之間是一片海灘,名副其實是黑沙灣海灘。但在1923年,澳門政府在海灘進行填海,在此築成跑馬場,而跑馬場以南則築成船塢。可惜,馬場只辦了數年賽馬便停辦,因為馬場土地空闊,所以變成一大片農地。

        後來在八十年代,政府重新發展黑沙環區,把該區發展為商住區及工業區,並且在馬場東大馬路以東進行填海,開築成「黑沙環新填海區」。時至今天,黑沙灣海岸已經難以尋找,唯獨留下「圓台仔」作為昔日海岸的見證。

(本文刊載於《梳打雜誌(第61期)》五月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