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4的文章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下)

1940年代士多紐拜斯大馬路的街牌,為澳門第二代水泥街牌。 (承上文)         在二十世紀初期,第一代街牌被新款的街牌所取代,這批新款街牌設計為現今街牌的雛型。有別於以石塊製造,第二代街牌是一塊由水泥製成的長方形街牌,而且添上了街道的中文名字。街牌的中葡文字各佔一半,上為葡語,下為中文,與今天的模樣相當接近,除了中文名字是從右至左閱讀。從第二代街牌設計,可見政府也考慮到漢語的普及性,但這款街牌在1960年代被取替,而新款街牌正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瓷磚街牌。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上)

高士德大馬路上的兩座街牌,左面的是1905年的古老街牌,而右面是現代街牌。         澳門雖然被人稱為「澳門街」,但這片地方由千百條街巷所組成,幾乎走數步便會遇上一道街道名牌,它們可算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葡式瓷磚的設計,不僅富有藝術情調,也蘊藏本地的歷史文化,相當具有特色。不過,大家今天所見的街牌經過多次演變,與一個世紀前的街牌大為不同。

光影濠江——電影銀幕上的澳門

        每次看電影或電視劇時,當見到畫面中出現澳門風物,總會因為那份熟悉和親切而感到興奮。因為這裡的獨特景色,不論是港產片,抑或外國電影,製片人也喜歡以澳門作為取景場地。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澳門已經成為導演的靈感國度,並登上了國際電影的舞台。一些家傳戶曉的電影,好像《奪寶奇兵》、《鐵金剛》系列等,已經在澳門取景!所以今期我們帶大家走進電影,尋找銀幕上的澳門!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下)

二十世紀初的內港碼頭(圖片來源:《文化雜誌(第三十六期)》) (承上文)         自開埠以來,北灣一直是澳門重要的貿易港口,但由於西江河水把大量淤泥沖來,使內港的海岸不斷向外延伸,同時降低港口的水深,大大影響港口的運作。雪上加霜的是,香港開埠後使澳門作為商港的地位一落千丈,一時間人去樓空,經濟陷入蕭條中。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中)

位於沙梨頭高地上的聖安多尼堂,是澳門三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承上文)         1557年,葡萄牙以「租客」的身份進駐澳門,標誌著澳門正式開埠。最初,他們用茅草竹樹搭建最早的建築物,房屋依山而建,而山崗上的土地則留給教士們。在1558年起,耶穌會(Jesuits)神父開始建造教堂,教堂都設在葡人最早的聚居點上,而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s Church)修建在北灣高地上。它不僅是北灣上最古老的地標,更見證中國傳教事業的開始。隨著教士們陸續到來,他們於是在聖安多尼堂附近建立簡陋的耶穌會會院,作為最早的傳教基地,而這正是後來遠東第一所大學——聖保祿神學院(St. Paul's College of Macau)的前身。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上)

1582年澳門地圖 (圖片來源:《澳門500年: 一個特殊中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四百年前,葡萄牙人經歷千辛萬苦,在中國海岸流浪多年,終於允許入居澳門。然而,從漁村到商埠,葡萄牙人在建城時需要周詳的考慮。儘管澳門三面環海,但能作為港口(Port)的港灣(Harbour)並不多,加上地理環境因素,最後他們選擇在「北灣」設立最早的港口。北灣不僅是澳門海上貿易最古老的港口,也決定澳門城區往後四百年的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