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2的文章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六)

搓炮殼機,又稱「炮竹凳」,用在「上紅紙」的工序上。(圖片來源:澳門博物館) (承上文)         除了製造火藥外,爆竹製作還需要製作炮殼。所謂「炮殼」是指捲著火藥和引線的外殼,因這項工序無需涉及火藥,所以與火藥和引線製作工序相比較為安全。炮殼一般不是由爆竹廠生產,而是從本地或內地的炮殼廠訂講。炮殼生產工序包括捲炮殼、上紅紙、鑿底、切炮、勒殼、埋餅、表筒口和槍筒口,共七個環節,當中部份工序由爆竹廠自行完成。炮殼製成後都會存放在倉庫內,直到需要時使用。需要使用時,炮殼會先經過曬乾以驅除濕氣和防止發霉,以避免影響其後的工序和爆竹的質量。         炮殼製作的首項工序是捲炮殼,又稱「扯筒」,指把紙張捲成筒狀的步驟。在捲炮殼前,工人需要將紙張裁剪成一定尺寸,以方便捲成適當大小的炮殼紙,這個步驟被稱為「裁紙」。製成炮殼後,工人將紙張捲成筒狀,中間穿上鐵針來保留空間,方便用作加入火藥和引線。炮殼捲成後,便要進行「上紅紙」的工序。         上紅紙又被稱為「禙筒」,顧名思義是在炮殼表面裝上紅色的紙張。上紅紙的原因本是為了防水,後來的是作為裝飾之用。炮殼表紙為紅色的原因,當然是與「年獸」害怕紅色有關。在炮殼紙表面捲上紅紙後,工人需要利用搓炮殼機將炮殼壓緊,這個步驟被稱為「鑿底」。搓炮殼機又被稱為「炮竹凳」,利用木材製成且上有推臂,通過推動搖擺的推臂把炮殼捲實。然後,工人會對炮殼進行一些修補工作,即所謂的「切炮」,以確實炮殼的形狀相近,不會影響接下來的工序。 路氹歷史館內的「切炮」工序模型。         當炮殼製作完成後,工人需要將一粒粒炮殼放在六角形的木盆中砌成「餅」形,所以工序被稱為「埋餅」。埋餅用的木盆被稱為「埋餅模」或「六角盆」,一餅約有1,009粒炮殼,製成六角形的原因是因為方便儲存和進行接下來的工序。炮殼砌成後,工人將炮殼以浸泡過油的麻線圍邊並勒緊,製成「炮餅」,這個工序為「勒殼」。由於勒殼需要的力氣較大的人進行,所以工序多數由男工負責。         「表筒口」的工序是指以砂紙覆蓋並用漿糊貼在六角形的炮餅頂部,等待曬乾後才能進入下一個工序。曬乾後,工人會進行「槍筒口」的工序。她們會用竹枝把炮殼口的砂紙刺穿,以形成一個個圓洞作「入藥」的工序。表筒口的砂紙能防止在入藥的過程中,火藥流入炮殼之間的空隙中,減少不必要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五)

路氹歷史館內的手動摏藥工具,師傅會利用蹺蹺板的方式摏碎火藥材料。 (承上文)          隨著爆竹業在社區中沒落,爆竹的製作工序漸漸地消失。唯有通過博物館的展品和說明才能了解這些工序。爆竹製作絕不是簡單和輕易的工序,它是個既複雜又危險的程序。爆竹的結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火藥、炮殼和引線。爆炸製作的首個階段,正是準備這三個部分。本篇先簡單介紹火藥這部份的工序。         火藥製作工序是指將藥粉根據適當的份量製成火藥,這是爆竹生產其中一項最危險的環節。火藥的成份由白藥(即氯酸鉀)、銀粉、硫磺、硝酸和碳粉等材料混合而成,製作工序可分為「摏藥」和「配藥」兩個步驟。工人在行業內屬於專業人士,所以都會稱呼他們為「師傅」,工資和工作時數的待遇優厚,但也是危險工作,稍有不慎會被炸至粉身碎骨、體無完膚。 製作火藥的原料來自歐洲國家,經過長途跋涉為運送到澳門,過程可能會造成爆炸的風險。由於粉狀跟塊狀相比較為穩定,所以原料多數以固體塊狀運送到爆竹廠。工人需要把銀粉、硫磺和硝酸等原料摏碎成粉末,以方便接下來的調藥工作。摏藥的工序本來是以人手進行,工人站在木棍上使用蹺蹺板的方式,把原料摏成粉末。在 60 年代,摏藥開始機械化,以發動機驅動機器進行工作,這樣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進度。 益隆炮竹廠遺址內的摏藥工房,昔日曾保存著一台機械摏藥機。 摏藥過後,師傅會把白藥、銀粉、硫磺和硝酸等原料粉末按適當的份量調較配藥,一般都是以一斤銀粉、兩斤硫磺和三斤白藥調配而成,這個過程被稱為「配藥」。配藥的工序是爆竹生產中最危險的工作,只要調配時工人稍有出錯,輕微磨擦以致引發火花,都能發生大爆炸,不少配藥工人因此而喪命,所以配藥的工人數量不能太多,一般約有六、七名工人同時進行。 配藥師傅都以白布包著口鼻,防止粉末吸入體內。由於他們身上都占有銀白色的火藥和粉屑,所以有「工人如銀人」的說法。配藥也是爆竹生產首要環節,若沒有火藥會影響到接下來的工序,所以配藥工作都會在天亮進行,工人都是披星戴月出門工作。不過工人只需調配當天所需的火藥即可結束工作,每天僅工作一、兩個小時,然後到附近的茶樓「飲茶」。火藥其後由專人運送到各個工場,而其他工場這時才能正式運作。 配藥房除了負責工人和運送原料的人員之外,一律閒雜人等嚴禁進入。房間內充滿著火藥味和粉屑,工人所使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四)

廣興泰炮竹廠門外,站在中間的先生是廠主萬祥,這座炮竹廠是氹仔數一數二規模的爆竹廠。 (圖片來源: 黎鴻健,《氹仔情懷》) (承上文)         澳門爆竹業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還處於盛況空前的時期,但行業的發展慢慢地步向沒落。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和爆竹的危險性,多處地方開始嚴禁爆竹燃放的規定。在 1960 年代末,澳門和香港分別大規模的暴動,特別是香港的「六七暴動」中,暴徒利用火藥製造炸彈,使兩地政府發出禁止爆竹燃放的禁令。歐美國家同樣地了解在密集的社區中燃放爆竹是極為危險,所以對爆竹燃放加以限制,爆竹訂單因而大減,所以在 1974 年的出口爆竹貨值僅有 200 萬元。         與此同時,內地政局經過多年的不穩終於趨向平穩發展,加上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建交,也開始了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內地的爆竹廠以低成本和高產量大大威脅澳門的爆竹業,外地國家對本澳的爆竹需求大幅降低,令行業的情況更為雪上加霜。一些爆竹廠嘗試生產煙花來扭轉劣勢,然而都是徒勞無功的。         在 1980 年代,政府有意發展氹仔和房地產業,佔地甚多的炮竹廠自然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不少爆竹廠在 80 年代倒閉或轉售,爆竹生產漸漸地停下來。在缺乏市場和人手的情況下,爆竹生產在 90 年代已經完全結束,爆竹業百年的歷史自此進入尾聲。謙源、廣興泰、光遠、謙信、廣興泰、寶昇、同昌和合利炮竹廠皆被完全拆毀。 益隆炮竹廠內的其中一座倉庫,建築早已因日久失修而頹恒敗瓦。         澳門絕大多數的爆竹業遺址在發展中消失,只有少數還閒置和保留著。益隆炮竹廠是唯一能完整保留下來的工業遺址。雖然益隆原來的土地為 20 萬平方米,現已縮減至 11 萬平方米,部分土地和廠房被霸佔和拆毀了,但主要的結構尚算完整,可說是為澳門經濟和氹仔歷史留下重要的見證。下環街市附近的均益炮竹廠原為益隆的附屬廠房,但現今還立在市區中。         在氹仔好利安藥廠( Hovione )中,謙信炮竹廠的大門和倉庫還依然保留著;而財雄勢大的廣興泰炮竹公司還保留著位於內港的 11 號碼頭,但在氹仔的廠房早已被澳門電訊大樓取代。至於位於大譚山的寶昇炮竹廠,則已經拆卸重建為今天所見的大譚山一號,成為發展下的犧牲品。 氹仔好利安藥廠內的刻有謙信炮竹廠的大門。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三)

益隆炮竹廠遺址,它是澳門最大的工業遺址,也是保存較完整的爆竹業遺址。 (承上文)         1925 年的台山爆竹廠爆炸事件,不僅是因為爆竹廠存放大量易燃品和爆炸品,令火災失控,更重要的是廠房設立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讓災難造成極多的傷亡,成為不堪設想的災難。為免日後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政府下令所有爆竹廠必須遷到離島區經營。當時遷到氹仔的炮竹廠,包括益隆、謙源和廣興泰等,這些廠房主要是進行生產的危險工序,但一些不涉及危險工序和危險品存放的倉庫和廠房可以保留在澳門半島。 同時,為確保公眾及工業生產安全,政府還訂下多項安全措施,包括成立危險品生產安全委員會專門負責相關工作;要求工廠每年需要續領牌照;對危險品入口上需要經過多重嚴格審查和監管等。這些措施務求讓工業生產意外的風險降低,而事實上這些措施也能發揮有效的監督機制。在益隆炮竹廠遷往氹仔後的,曾在一年內發生最少兩次大爆炸,造成多人傷亡及破壞。結果,爆竹廠被當局下令強行停業,直到工廠的安全管理達到要求為止。 在 1930 年的統計,由澳門出口的爆竹貨值為 150 萬元,約出口總值 15.5% ,可見當時爆竹業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行業。爆竹業並沒有因為遷移至氹仔而受到影響,而行業也因而與氹仔歷史和民生形成緊密的關係。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使內地與澳門在原料上供應受到阻塞,因而出現一段停滯期。在 1940 年,氹仔僅有 3 座爆竹廠,分別是益隆、謙源和廣興泰,當中以廣興泰炮竹廠為最具規模的。 對氹仔的老街坊來說,擯爆竹是家家每晚必做的工作,這些加工工序成為昔日氹仔幫補家計的方法。(圖片來源: 黎鴻健,《氹仔情懷》) 經過抗戰的停滯期後,爆竹業在 50 至 70 年代步向全盛時期。氹仔在 1952 年的人口約為八千人,而當中有二千人在爆竹廠內工作,這還不包括分發加工的家庭。當時的生產除了前期涉及危險工序之外,其他較為安全的工序都會分發到其他居民。居民為幫補家計而日以繼夜地進行鑿炮、擯炮等加工工作,小孩同樣也要幫忙,幾乎全氹仔男女老幼都在參與炮竹生產。 氹仔的爆竹廠數量也大幅增加,除了原來的益隆、謙源和廣興泰,光遠、謙信、廣興泰、寶昇、同昌和合利等炮竹廠紛紛設立,當中寶昇炮竹廠在 1960 年成立,為氹仔最遲成立的炮竹廠。爆竹業在 20 世紀中葉騰飛的原因,不單是因為原料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二)

1960年代的新馬路上,商舖在燃燒爆竹迎接新年。 (承上文)        在 1881 年至 1905 年間,澳葡政府所批准的爆竹廠多達二十多所。政府通過殖民擴張所吞併的土地,都會交由華商負責發展工作,所以早期在澳門半島的爆竹廠都設立在新橋、沙崗、沙梨頭、望廈和劏狗環等地。至於在南環區的竹仔室,因當時政府還視之為郊區,故此才批准爆竹廠建於該地。因為鴉片戰爭( Opium Wars )所引發的新形勢,某程度上促進了爆竹業的發展。         從中國內地南逃至港澳地區的人口,為澳門提供大量人力,而且人工也是十分廉價。除了黃賭毒、苦力貿易外,大量人員都從事各種類型的手工業,如爆竹業、火柴業、神香業、繅絲業和造船業等。同時,澳門與內地相鄰在原料供應和運輸上較為便宜和方便,火藥和炮殼供求充足。另外,建立爆竹廠的土地需求非常大,但早期澳門人煙稀疏,人口密度遠較現時低,大量土地尚未被利用,所以廠商能使用這些土地建立爆竹廠。        再者當時,大量中國製造的爆竹早已出口到歐美國家,澳門原來已是國際貿易港口,所以產品能直接銷售至世界各地。由於澳門炮竹業符合不少優越條件,所以商人都認為炮竹生產有利可圖,因而從內地購入大量原料並設立爆竹廠。這些因素皆促使澳門爆竹業能發展至如此興盛。然而,在 19 世紀末期,商人對爆竹業投資的熱情稍為冷卻,這與專營權的價格太高和獲利不高所致,當時不少爆竹廠被迫倒閉或遷往他地。 即使爆竹業的投資出現一段冷凍期,但根據 1910 年時的記錄,全澳共有 32 座工廠,而當中包括 7 座爆竹廠。由此可見,澳門手工業在當時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行業還停留在起步階段,但爆竹業在起步的手工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席位。此時的爆竹廠主要集中在台山、關閘、黑沙環和下環街等地方,由於爆竹生產需要動用大量人手,所以才會把廠址設在人口密集的地區。 均益嘜嘜電光炮竹樓宇,又稱均益炮竹廠,位於下環街市附近。自1925年的爆竹廠爆炸後,政府只允許非危險工序的廠房保留在澳門。         然而,爆竹業屬於高危行業,爆竹廠往往存放大量易燃品和爆炸品,一旦發生爆炸可以引發不堪設想的災難,結果災難發生在台山區中。 1925 年 12 月 30 日 ,台山電光炮竹廠遷往澳門,可惜營建後第 15 日發生大爆炸。爆竹廠內當時約有幾百名工人,爆炸發

澳門爆竹業:爆竹聲傳萬家事(一)

在中國傳統節慶上,爆竹是最常見的物品之一,用來驅趕邪氣和噩運。        「爆竹一聲隨舊歲」,爆竹往住是常見於華人傳統節慶,特別是農曆新年期間。傳說古時人們為了對付年獸,於是燃燒竹子以產生巨響來驅逐年獸,後來才使用火藥取代竹子。雖然年獸只是傳說,但燃放爆竹來驅散噩運邪氣,已經成為華人傳統習俗。華人對爆竹龐大的需求,使爆竹生產成為重要的傳統工業。澳門的爆竹業曾經是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與神香業和火柴業齊名,並合稱「澳門三大手工業」。爆竹生產的工序非常繁複,所以人手需求非常多,因而養活了不少貧苦家庭;同時部份程序也是相當危險,悲劇也頻頻發生,成為不少澳門老居民百感交集的回憶 ……         爆竹業興起的歷史背景,需要追溯至 19 世紀中葉的時間,澳門歷史正因一份條約而改寫。 1842 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署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Treaty of Nanking” )後,因五口通商和香港開埠的影響,使澳門失去獨佔百多年的國際轉口港的地位。外國商人紛紛離開澳門,遷移至港口環境優良的香港繼續營商。一時間,澳門人去樓空,廛市蕭條。為了挽回葡國的利益,葡國女皇瑪麗亞二世( Dona Maria II )於 1845 年決定把澳門宣佈為「自由港」以挽留離澳的商人,可惜仍然無阻大批商人離開。 不過「有危必有機」,太平天國的爆發使澳門人口得以填充。除了貧民外,還包括大批家財萬貫的富商和鄉紳,他們為百廢待興的城市帶來大量人力和財力。富商和鄉紳來澳後熱忱於商業投資,這與當時政府實施名為「承充制」的專營制度有關。通過承充制,專營者可以迅速得到極大的利益,而政府又能有效地監管各個商業領域。同時,總督亞馬留( 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進行殖民化統治,令澳門城區得以擴張,使這些華商得到土地投資和發展。 1881年12月3日在《澳門地捫憲報》所登有關李漢源和梁旺賢建立爆竹廠一事。(圖片來源:Boletins Oficiais de Timor) 在澳葡政府的憲報中,首座具有報批記錄的爆竹廠於 1881 年 12 月 3 日 報批,廠房東主為李漢源和梁旺賢兩人,設於竹仔室( Tanque do Mainato )第 4 號。當時政府的批示表示,他們曾諮詢最接近廠房的屋主意見,即佘加利子爵( Visconde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