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望德堂坊:瘋堂.進教.文創園(八)

重整後的望德堂區,時間約為20世紀初期。(圖片來源:Macau Antigo)

(承上文)

        望德堂坊的興衰與進教圍有關,可謂「盛也進教圍,衰也進教圍」。步入混亂的20世紀初,進教之風在望德堂坊依舊盛行。雖然居住在此的教徒們皆是中下階層的百姓,在教會的領導及教友的負出下,成為一處真正意義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社區:西方宗教下的華人社區,在澳門的歷史上具有與別不同的獨特性。
        1928年,庇護十一世(Pius XI)提倡下,「中華公教進行會」(Catholic Action)在北京成立,作為在中國內地傳教的組織,由于斌神父擔當總監督,並推進全國性的傳教運動。于神父於1934年來澳提倡運動,當時進教圍的教友積極響應,在短時間內組成了公進會澳門支會,成為全國教區之創舉。其後于神父升任為南京代牧區主教,也曾帶領總會人員來澳交流。當時澳門支會每年約有120人領洗,會員十分積極地支持內地抗戰,故澳門主教高若瑟神父(Dom José da Costa Nunes)對此引以為榮。
        「愛教不愛國」是早期華人對天主教徒的印象,但進教圍的教友則是行動推翻這個錯誤的理解。在抗戰初期,公進會澳門支會每月向教友進行捐款,並在教堂前設立捐款箱。進教圍的居民以各種方法籌集資金,如慈善演出、購贈前方戰士雨衣、開辦抽獎籌款等,盡一切所能回應眾多內地抗戰團體的需求,支持同胞們奮力應戰。隨著戰局的擴大,大量內地難民來澳避難,公進會又要收容這些難民,而望德堂坊內的婆仔屋曾成為暫居地方之一,所以它也有「貧窮者之家」之稱。
        進教圍居民不遺餘力地支援中國抗戰,這份熱誠的愛國心在這小小的社區中表露無遺。不過好景不常,澳門公教進行會在香港淪陷後出現衰落,部份教友因而轉移到其他地方生活,公進會的事務一落千丈,而進教圍亦開始步向沒落。抗戰過後,望德堂坊一帶漸漸被五、六層高的樓房所包圍,不少非天主教徒出現在社區內,宗教氣氛也遠較以往遜色。
1973年望德堂坊的瘋堂斜巷,區內保存了20世紀初期興建的二、三層高樓房。(圖片來源:Karsten Petersen)
另外,澳門戰後經濟不振,以及「一二.三」事件後,教友對左派勢力的崛起所產生的恐懼,令不少教友們選擇離開澳門。隨著華人教會不在局限於望德堂區,教徒也漸漸離開望德堂坊,轉移至其他地區生活,進教之風一天不如不天。隨著年老的教友的離去,望德堂坊已經是人去樓空,那些年教友的風華早已不存。
        望德堂坊不論是在澳門教會或本地發展上,均有著非凡的文化意義。以瘋堂之名,它沉寂地守候病人,讓他們得到生前未能獲得的恩惠;以進教圍之稱,它號召天父的兒女,守望相助,服務社區並救助國難。然而,即使望德聖母堂以堂區教堂繼續屹立,清安醫所依舊服務大眾,但在區內殘破歐陸風格的民房,毫無掩飾地說出「進教圍」已經風華盡消、光輝逝去的事實……




參考資料:
  • 劉炎新與梁潔芬(1994)。《澳門進教圍》。《文化雜誌(第21期)》。澳門:澳門文化司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時至今天,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         前陣子,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然後,她朗朗上口地說:「窗口打唔開,電視睇唔倒,Wifi唔使諗,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聽到這樣的介紹,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曾幾何時,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

人食人?亂葬崗?澳門猛鬼恐怖實錄

        盂蘭節快到,鬼門關大開。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可能會撞邪見鬼、招惹不測 ……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 (圖片來源:《城市經緯: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 (承上文)         1940年,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顯然地,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對當時堪稱「賭王」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結果,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