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2的文章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龍田村不滅的血痕(下)

(承上文)          龍田村祖墳被毀,即使斬下亞馬留多少次,也是不能逆轉的事實。除了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那次,於1859年(咸豐九年)再次遭到掘墳開路,兩次工程已把龍田村祖墳徹底破壞。在風水上,祖墳稍有不佳會影響後世,更何況祖墳被毀。在1879年(光緒五年),澳葡政府佔領龍田村,在村落的左邊(即村落的東面)和後方(即村落的北面)開闢馬路。如同祖墳,村落開始遭受破壞。當中,在龍田村左邊開闢的馬路名為「二龍喉馬路」(Avenida da Flora),而「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一名是在1919年為紀念逝世的葡萄牙總統西多尼奧.拜斯(Sidónio Pais)而易名。 《澳門半島平面圖》("Planta da Peninsula de Macau", 1889)。圖中是1889年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以及附近區域,龍田村在佔領後已大不如前。(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街道開闢後,在1883年,龍田村被澳葡政府強編入戶籍,其後不少富人收購村落土地,有文第士( Silva Mendes )、羅沙達( Alves Rocadas )、飛良紹( Leoncio Ferreira )、巴士度( António Basto )等人葡商。他們以賤價收購土地,村中有不從者,政府如對祖墳一樣,派人燒房已助收購土地。在1907年(即光緒三十三年),龍田村慘遭毀村,村民流離失所,回想昔日,不禁淚流……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1號於1929年翻新工程的施工圖則。為三層樓的歐陸式別墅,由Antonío Maria da Silva擁有。(圖片來源:澳門歷史檔案館) 士多鳥拜斯1號至17號,1號的別墅正是上面的施工圖中房子,而7號的房屋是彩虹別墅,即今天的彩虹大廈。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與附近街道迅速發展,與西望洋山和南灣地段同為高尚別墅區。熱烈的炒風是由於龍田村位於「龍脈」,為風水極佳之地。從20世紀初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的建築施工圖則中,可見當時區內主要是歐陸式別墅和中式古典庭園別墅,都是兩至三層,加上一座花園,可說是一座小天堂。發展商會先收購土地,然後興建數座設計相似的別墅,如7號至17號地段是一口氣建十一座別墅,再發售以圖利。歐陸式別墅在當時大約為白銀三十萬兩,而中式庭園別墅更約值一百萬兩!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龍田村不滅的血痕(上)

今天的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Avenida de Sidónio Pais )位於東望洋山西麓旁,連接澳門東面從北至南的交通,沿途主要為住宅區。今時今日,它只是非常平靜的街道,但它的過去卻是充滿血與淚,是龍田的悲歌!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是以1917至18年擔任總統、總理及外交部長的士多鳥.拜斯( Sidónio Pais ,有「獨裁者」的稱號)命名。街道建造於1879年,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更早時期,於17世紀的葡荷澳門戰役( Battle of Macau )。1622年,荷蘭展開第四次入侵,同時也是最大規模的入侵。荷蘭軍隊於6 月24日 在劏狗環( Cacilhas Beach ,現在的海邊馬路 Estrada da Cacilhas )登陸,往澳門城東面進攻。他們南下的路線,途經龍環村及龍田村,最後在今天的得勝花園的位置遭大炮台守軍炮擊,因而宣告失敗。雖不能證實當年荷蘭攻澳的路線便是日後士多鳥拜斯大馬路,但這可見當時東望洋山下已有一條途經龍環及龍田兩村、連接城東與劏狗環的道路。再者,英國勛爵 Macartney 在中國之行其間繪製於1796年的澳門城市圖中,已清楚看到東望洋山西麓旁從澳門城通往海角遊雲( Miradouro de D. Maria II )的道路。 《澳門城市布局與海港,位於中國南端的葡萄牙殖民地》(A Plan of the City and Harbour of Macao. A Colony of the Portuguese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 Extremity of the Chinese Empire.)。圖中央是一條從澳門城通往海角遊雲的路,圖左邊的村落是龍田村。(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開闢前,道路旁主要為田地,均屬附近的塔石村、龍田村與龍環村。昔日二龍喉公園和得勝花園一帶則是一片荒丘,但卻有「二龍泉」 —— 大龍喉和二龍喉。相傳,大龍喉泉在今天的皇都酒店,而二龍喉泉正是二龍喉公園。兩泉為附近村民提供水源作灌溉和飲用。龍田村村民以耕種為生,生活簡樸,可說是與世無爭。雖曾遭荷蘭入侵,但事後無擾村民的生活。可惜兩個世紀後,龍田村再次慘遭入侵,這次村落在地圖上消失,而發動入侵的是「獨臂將軍」亞馬留( João Maria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澳門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見證(下)

(承上文)   提督馬路到1970年代和80年代正處於鼎盛時期。當時,澳門製造業正處於急速發展的狀態,而最早的製造廠位於附近的青草街(Rua da Erva)。由於貨品多從內港出口,而提督馬路連接內港地區,所以很多工廠在街道旁邊設立。工業發展也需要大量人手作支援,中國政府放寬內地居民移居港澳的措施,加上澳葡政府對非法移民實施幾次特赦,為工廠提供大量人手,亦為日後發展提供支援,澳門經濟從此開始起飛。    大廈處處林立,工房猶如「不夜天」;工人們皆忙過不停,期望在船期來臨前完成;貨物源源不絕地從提督馬路,運送到內港等待的船上。 環球工業大廈,建於1970年代,是提督馬路少數僅存的早期工業大廈  。 為解決新移民的住宿,工廠附近興建了大量木屋,一直延伸至林茂塘海傍。雖然十分簡陋,但這容身之所算是不錯的開始。商店和食肆在木屋和工廠間提供飲食和日常用品,特別是在紅街市附近地區,當年因為有不少女工人都在該地用餐,所以有「 桃花崗 」之稱。一些船廠亦搬至林茂塘海傍,繼續為漁民服務。不過,密集的木屋使林茂塘經常出現火災,其中以1979年的大火最為嚴重。提督馬路可說是不少新移民的起家地,亦見證澳門經濟發展中的轉變。1990年代後,本地工廠開始搬遷到內地,一些工業大廈拆卸並重建成住宅,作為澳門工業區的提督馬路轉變成住宅區。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見證澳門在二十世紀的經濟發展,從30年代的昔日傳統行業如漁業、造船業及手工業,轉為70年代的新興的製造業。隨著澳門工業的衰落,提督馬路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澳門的經濟命脈。 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蹤跡發現街道的過去。蓮峰球場作為提督馬路最早填海造地的地段,而見證了街道近九十年的變遷。紅街市作為澳門早期的街市之一,為居民滿足飲食需求。它印證了提督馬路與漁業昔日的關係,即使漁業早已沒落。 利記祥船廠,位於提督馬路1號,是澳門半島唯一僅存的船廠。 在提督馬路鄰近有一些小巷與船廠有關,如提督馬路一號旁的船廠巷。提督馬路一號是馬路唯一還有船廠招牌的商店,而現在已成為木材店,但這木材店將成為提督馬路歷史的一部分。街道依舊是車水馬龍,沿途有不少五金店和建材行會,還有仍然運作中的工業大廈。這些建築物和它們的轉變不但見證街道的改變,同時也見證澳門在20世紀的經濟發展。 (完) 參考資料: 劉羨冰、陳樹榮、王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澳門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見證(上)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澳門西北面的交通主幹道之一,連接內港與北區。     提督馬路位於澳門半島的西北面,由於它連接澳門半島的西部南至北的交通,所以在半島的交通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條街道雖不及中區的街道悠久,但卻見證澳門另一地區的發展。提督馬路全稱為罅些喇提督大馬路(Avenida da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所指的是港口公程局局長罅些喇(Hugo de Lacerda),提督馬路的開闢正是由他進行,然而這條街道僅是工程中的小部份。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葉失去國際貿易港的地位,澳葡政府的收入只能依賴賭業、鴉片業等,但政府並未放棄重振港口,恢復昔日的貿易港地位,於是重整內港成為首要工作。不過,內港的發展長期受到沙泥堆積的影響,工程極具規模。1919年2月,澳葡政府對海邊新街、沙欄仔一帶徵用土地。其後,罅些喇的港口工程計劃在一年後正式展開,工程規劃不但為了重整內港,也建造澳門另一個港口「外港」,並且在古「蓮花莖」兩側填海造地。    提督馬路的工程是從北往南的方向進行,即蓮峰球場為最早的填海地段,工程基本在1921年填築完成。接下來,工人在街道緣海一側修建堤岸,以備民船和小輪船停泊。在1920至40年代,澳門漁業正處於繁榮時期,內港為最繁華的地區,而水路交通仍然是主要的來澳方式。從當時於提督馬路進行的施工圖則中,多數工程位於馬路沿海一側,不少圖則標示了建築作為船廠之用。提督馬路因接近內港,為方便修理船隻,街道沿海一帶建立了不少船廠。   船隻在港口徘徊,船廠裡工人在吶喊,伴隨著鐵鎚的敲擊聲。在全盛時期,提督馬路為澳門最大的修船中心,共三十多座船廠。在1940年代後,隨著澳門漁業衰落及船隻轉向內地維修,該區的造船業亦步入沒落的命運。   如果把1960年代的提督馬路進行的施工圖則與前期的作對比,大家會發現變化不大。雖然造船業衰落,但不少船廠並沒有關閉。造船業與建造業是十分相近的行業,而近海的地理優勢有利物流之用,因此當時船廠均改為建築材料零售點。時至今天,提督馬路有不少商店是經營建築材料買賣,亦有不少建築材料業行會設於提督馬路一帶。   與此同時,提督馬路近內陸一側有較多建築出現,主要是為小型工廠、工場和木屋。工場主要出產香燭、火柴、鹹魚和棉紗等貨品,一般透過提督馬路運送到內港出口。一些木屋、住宅和商店亦逐漸在工廠附近建成。當時,

《故城.回憶》網誌目錄

澳門街道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澳門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見證(上) 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澳門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見證(下)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龍田村不滅的血痕(上)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龍田村不滅的血痕(下)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為澳門開闢未來的道路(一)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為澳門開闢未來的道路(二)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為澳門開闢未來的道路(三)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為澳門開闢未來的道路(四) 福隆新街區:紅樓醉夢(一) 福隆新街區:紅樓醉夢(二) 福隆新街區:紅樓醉夢(三) 福隆新街區:紅樓醉夢(四) 清平街與清平巷:澳門戲院業和手信業的發源地(上) 清平街與清平巷:澳門戲院業和手信業的發源地(下 )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上)  澳門街牌的故事:街牌百年演變史(下) 澳門築跡 關閘拱門:澳門與中國血脈相連的歷史(上) 關閘拱門:澳門與中國血脈相連的歷史(中) 關閘拱門:澳門與中國血脈相連的歷史(下) 寶信押:氹仔最後的舊式當鋪 清平戲院遺址:澳門戲院業始祖(上) 清平戲院遺址:澳門戲院業始祖(下) 美副將大馬路與連勝馬路的十二平房:被遺忘的別墅珍品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上)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中) 愛都酒店遺址與新花園游泳池:第三代賭王立足之地(下) 唐家花園遺址:媲美娛園的一代名園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一)——追求現代之美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二)——新城區的新街市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三)——現代校舍的嘗試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四)——內港上的現代風 摩登線條:澳門小城下的現代建築(五)——步向摩登的騎樓街 上架行會館:澳門三行工友最早的工會 大碼頭街福德祠:生果街百年的見證 雀仔園福德祠:連繫雀仔園坊的過去與現在 澳門酒店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上) 新中央酒店:澳門首座摩登酒店(下) 澳門村落 澳門.遺.村(序):澳門消失的古村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一)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二)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三)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四) 新橋:小橋流水人家(五) 沙崗:從義地